中國於四月十六日推出股指期貨,對A股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由於一九九五年曾發生三二七中國國債期貨事件,嚴重衝擊金融市場,因此期貨市場初期不宜大舉介入。但對股市而言,大型藍籌股仍將引領指數持續上揚。
許多人以為四月十六日中國是第一次推行金融期貨,事實上,早在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上海交易所就推出過國債期貨,當時僅供自營商參與;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才開放給投資人購買。然而中國股民一窩蜂的炒新特性,不但在短短兩年內,讓期貨交易所由二家拓展至十四家,國債期貨交易量更在九四年創下二十八兆元人民幣(以下幣別同)的超級巨量。
資金瘋狂追逐的結果,就是商品價格的失控,一九九五年中國國債期貨開始出現機構法人聯合炒作現象,而之後被稱為三二七的國債期貨合約更因為價格操縱過大,造成數以千萬計合約單違約,進而讓中國證監會直接對國債期貨喊停,造就了中國期貨史上的一段黑暗歷史。
當然,目前中國的金融監管架構與市場資金動能都非九四、九五年所能比擬,股指期貨要出現當年的爆炒機會並不高,不過,有著前車之鑑,初期中國期貨市場仍應保守看待。
股指期貨 影響A股本益比
中長期來看,股指期貨的推出將大幅改變整體中國股市的結構。首先,A股市場的評價標準將因而改變。過往投資人評估A股的高低點都是依照傳統經驗,且由於A股市場仍然封閉, 也沒有放空機制的存在,因此平均本益比始終高於歐美與亞洲其他市場,但在股指期貨推出之後,A股的本益比將更為合理地與國際市場接軌。
除了上述結構轉變外,股指期貨還將進一步拉高藍籌股的交易比重,主要是機構法人在期貨的風險對沖上,將更為大量地運用藍籌股來進行操作。根據調查,中國股票型基金經理中僅有五%對於融資融券表達參與意願,但有高達六五%的基金經理表示將參與股指期貨。
因此在二○○九年下半年至今成立的新基金當中,今年第一季都出現重壓藍籌股的現象,所有新基金前十大持股清一色為金融股,持股比重更超過六成,若以過去八個月A股普遍處於二千九百點到三千一百點的區間來看,機構法人的持股成本大約是在三千點附近,形成強力支撐。
除了股指期貨以外,四月分更大的重點在於中國第一季經濟數據的發表。特別在貿易數據方面,由於中國進口的成長幅度持續高於出口,加上美國限制對中國出口,使得中國的貿易順差在今年前兩個月內下降了五○%,三月分更出現貿易逆差,創下○四年四月以來首次逆差的紀錄。
近日中國商務部不斷為貿易逆差打預防針,股市基本上已經消化了本項利空,不過貿易逆差的情況使得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稍稍降溫,對於地產、公路、資產等升值概念股而言, 短期較為負面,而汽車、家電等出口類股則可望持續強勢。
在新增貸款方面,中國官方公告三月分的新增貸款下調到五千一○七億元,比起前兩個月都超過七千億元的規模大幅降低,也顯示中國官方各項回收市場流動性的政策已經漸漸收到成效,只要通膨沒有失控,中國升息的腳步也會因此往後遞延。
通膨因素 逐漸受到控制
至於通貨膨脹,在扣除春節消費因素後,三月分的通膨預估將稍稍回跌到二.五%上下,主要是西南五省的旱災帶動了區域物價的飆漲,扣除掉這些非常態性因素,通膨已經漸漸受到控制,因此,官方短期只需要透過調升存款準備金率或是發行央票方式,四月八日發行了暫停近兩年的三年期中央票據,反而可以視為短線政策利空出盡的訊號,即使四月中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對於已經整理將近八個月的A股來說影響也非常有限。
就投資價值來看,各大上市公司已於日前陸續公布完去年年報,整體主板市場平均獲利成長率在二二%以上,表現仍然優異,但A股市場本益比至今僅二十八倍,仍未回復過往平均近三十八倍的水準,金融、石油、電訊等大型藍籌股的本益比都在十二倍以下,更低於國際同業水平,股價明顯委屈。
年報之後,各大企業開始陸續發表第一季季報,目前滬深兩市共有一一五家大型上市公司發表了第一季的業績預告,其中預估利潤增長的家數高達一○五家,比率高達九成,也預告了上市公司的優異表現,整體A股上市公司在第一季的獲利表現上可望出現平均三○%以上的正成長,優異的基本面提供了法人繼續增加持股的動力,第二季季前,已經有八○%以上的基金經理人表示會將持股拉升到八五%以上(第一季末股票型基金持股比重為七七%)。
不過由市場角度分析,A股在三千三百點以上累積了十多兆元的巨量套牢區域,如果沒有超乎預期的外部力量刺激,指數在三千三百點以上的空間將相對有限,因此盤面的輪動與主題性投資仍是四月分的主要模式,股價偏低的藍籌股、世博概念題材預期仍是盤面的重心。
(作者為寶來證券香港研發部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