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比不上通貨膨脹,手裡的錢能買的東西愈來愈少;不想冒險,原來做定存的資產該如何處理?想追求穩定收益保守的錢,應該投入不動產信託基金。
以前銀行經理服務客戶的工作之一是幫忙找人頭戶,當然不是替詐騙集團當車手洗錢,而是幫大戶節稅。在那段美好時光,存款金額三、四百萬元就會超過利息免稅的額度,錢多、家裡人少、又不想繳稅,就靠經理的特殊服務。現在免了,因為利率低於一趴,大額還議減,一千萬元定存只有七、八萬元的利息,不需要人頭戶來節稅。
別以為你最慘,香港定存年息只有千分之一,日本也沒好到哪。匯率沒有兌美元貶值危險、利率又高的只剩人民幣,定存息還有百分之二。
不管哪裡,其實這利率都比不上真實的通貨膨脹。經濟學家告訴大家有通貨緊縮,但是手裡的錢能買的東西愈來愈少,除了消費之外,這一年來向銀行借錢買的東西,都比加利息之後值錢。反之,存款戶領了利息之後,能買的東西卻變少了,也就是存款戶補貼貸款戶這事,還要持續。
不只亞洲如此,其他地方的有錢人也覺得錢放銀行不值得,甚至不安全。因而四處尋找投資機會,造成急促的行情。
那麼錢該放哪?特別是不想冒險,原來做定存的資產該如何處理?
以前不該作銀行存款戶,但是當股東卻不錯,這兩年卻連股東都做不得。
最近聽到實際發生的案例,某國營事業向銀行周轉資金,條件是利率不可高於千分之一;同時有另一家上市公司,閒置資金作半年的理財,條件是利率不可低於千分之二。
接受不同對象做存、放款是金融機構本業,但是存款利率比放款利率高,這不就顛倒了嗎?放眼天下,巴基斯坦的窮人銀行放款利率比存款高出十個百分點,歐、美專做有錢人的私人銀行部門,利差也有兩個百分點,獨獨寶島台灣利差是以萬分位計算,一不小心,還會把營利事業單位作成慈善事業。
這是結構問題,從九八年本土性金融風暴以來,幾番折騰的金融業的調整未成,重蹈日本覆轍。銀行帳上的獲利都是機會財,一不小心就全吐回去,再也不是投資人可靠的提款機。
追求穩定收益保守的錢,應該投入不動產信託基金。
上市交易的這幾檔基金,平均配息率高達百分之四,這在以前不值得一提,但現在等於一年收銀行五年的利息,身價大為不同。此外,這些基金帳上的房產,估價都是上市的估值,與現在市價有很大的差異,提供行情波動時的保障。因為流動性不好,不能創造很大的交易額,營業員不見得了解這商品,要自己下功夫找資料。兩個月前《今周刊》有專文詳細介紹,值得再細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