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資產分配後,屬於股市的這塊,應該要維持高持股。要用這方法創造財富有個先決條件,要挑到可以長抱的品種。
大陸網站自己做調查,這樣的行情,卻只有七成的股民賺錢,超過指數的當然更少。問了幾位在大陸做投資的朋友,有楚材晉用替中國人打工的基金經理,有專業投資人,有開公司兼差炒股的。平均說來,這些人資歷很好,但績效一樣不如大盤。
共同基金的淨值增長也普遍跑輸指數,這不稀奇,美國的文獻清楚證明這是結構上必然的產物。比較特別的是幾千家以股神自居的私募基金,中國版的對沖基金(五七五期有介紹),居然還輸給公募基金,那就有意思了。原因很容易查到,這些追求絕對報酬的私募基金,早早就看空中國市場,上證指數三千點清倉出場。缺乏最低持股的紀律,這些以索羅斯、巴菲特自居的高手,紛紛敗下陣。
彼得林區早早就說過,影響績效最大的原因是自以為是的看空市場。一九八○到九○這十年,約略有兩千六百個交易日,史坦普五百指數年均複合成長率是一七.六%,但是漲幅最大的十天不在市場,報酬率就只剩一二.六%;偷懶的天數拉長到三十天,這數字掉到六.五%。
為什麼會這樣?會主動出場一定是看到利空,或者是股票漲太多,怕了。因此會錯失兩段行情,要麼觸底後的強勁反彈,像去年八月底到十月的香港;或者沒撈到牛市快跑前進的階段,像有資格卻看空的大陸QFII與私募基金。老老實實抱著不動,比看線、聽消息、讀報告跑進跑出賺更多。
類似的統計還有,一九八四年到一九九八年這十五年,美國的股票基金平均淨值增長五倍,但是基金投資人的收益卻只有一八六%。猜猜看,中間三八多的績效哪去了?哈!投資人大愚若智,想要低進高出,自個兒浪費。
我們那夭折的投資組合,大致是秉持高持股這原則規畫的。這並不表示應該把所有的錢全砸到股市裡去,而是在完成各自的資產分配後,屬於股市的這塊,應該要維持高持股。要用這方法創造財富有個先決條件,要挑到可以長抱的品種。
有兩種方式,自己選或是委託專家。如果選擇以基金來實現對股市的投資,一定要挑任何時候都高持股的基金經理。空頭或整理行情會表現不佳,但是不會錯失任何行情,長期下來一定領先其他基金,大約五年以上的時間就會顯現這效果。
自己選很辛苦,再怎麼簡化都還是有活要幹,至少要讀《今周刊》。話說回來,想賺錢就要對投資有興趣,在這前提,看產業研究、聽報告其實比偶像劇更有趣。如果無法享受這種孤寂之樂,最好降低物質欲望,減少對財富的依賴,因為,進廚房不能怕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