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偉中箭落馬,但業內手法比許博偉細膩、沒有出事的人有多少?詢價圈購圈進了多少沒有曝光的關係人,以及大股東的親朋好友?承銷界每個人被問到這個敏感問題都避而不答,因為多數人以不擇手段做大承銷。
這個案子檢調來回查了一年多,才在今年九月正式收網,不過,差不多同一時間,同樣由華南永昌承銷、並於今年七月二十六日正式掛牌的訊聯生物科技,據悉同樣引來檢調注意。訊聯掛牌價二十三元,在興櫃最後交易日報價一三七元,價差也高達一一四元,市場上各種傳言充斥,不比益通上櫃當時來得少。
近幾年,屬於承銷業的流金歲月不再,過去科技公司上市,動輒幾十根漲停板的好日子早已走遠,不過,也就因為餅小了,吃不飽,偏偏又戀棧過去的美好時光,因此承銷界的人一致認為,這幾年市場廝殺更激烈,各種明的、暗的賺錢方式都出籠,有的流於強取,例如許博偉,有的遊走法律邊緣,總之,想盡一切方法做大承銷大餅。
許博偉事件利用價差與關係人賺進自己口袋恐怕不是個案;事實上,目前承銷價的決定採核備制,只要承銷商和發行公司之間談定了,證交所通常不會有意見。而且,掛牌價受到當時大盤走勢、市場氣氛和產業前景突然變動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單從興櫃價與承銷價之間的落差太大,就要判定是否有不法,言之過重,不過因此引發市場的合理懷疑,似乎也在所難免。
除了訊聯之外,掛牌價與興櫃價格落差較大的,還有中信證承銷的能緹精密,興櫃價一二六元,承銷價只有三十六元;大華證承銷的聯傑,興櫃價一五四元,承銷價僅五十六元;以及也是華南永昌承銷的大甲永和,興櫃價七十元,承銷價二十二元。
手法一:股票配給自己人
事實上,自從承銷新制上路以來,承銷商從過去可以自行認購五成股權,變成採用詢價圈購,也就是由承銷商決定配售的對象與通路,金鼎證券承銷部副總周正盛說,「新制反而化明為暗」,舊制的「自行認購」是由券商直接認購,損益都攤在陽光下,但新制變成「券商與公司自行決定股票配給誰」,許博偉就是因此決定「把股票配給自己人」,漏洞於是出現。
漏洞可能不是首見,這次會出事,承銷界普遍認為,一來許博偉操作手法太過粗糙,配銷帳戶裡面直接出現二等親的關係人帳戶,二來益通案子太大,本就市場矚目,因此出事。但業內手法比許博偉細膩、沒有出事的有多少?詢價圈購圈進了多少沒有曝光的關係人、大股東的親朋好友?承銷界每個人被問到這個敏感問題,都是避而不答。
手法二:搭售拉抬
再者,承銷商還能夠從中攫取利益的另一方法是,利用搭售,試圖拉高興櫃價格,自己也獲利。
承銷商與配售對象談妥一個「搭售條件」,未來想要詢價圈購者,想要得到承銷商「關愛的眼神」,就必須提前先在興櫃,買進一定張數的股票,如此一來,原本買盤力道就稍嫌不足的興櫃價格,很容易就應聲上揚。
而按法令規定,登陸興櫃之前,承銷商手上就握有一%股權,用途是在興櫃造市之用,如果承銷商看好這檔股票,還可以在興櫃持續買進;此時,配售對象的「搭售買盤」讓興櫃價格飆漲,承銷商與發行公司當然都是獲利者;而且接下來承銷商與發行公司協商承銷價時,興櫃價格通常是重要參考依據之一,也因此可能定出一個比較高的價格,但又不致讓配售對象吃虧,三方全部獲利。
一件近日即將登場並頗受市場矚目的IPO超級大案,據悉就是採用這個方式,拉抬價格。這個案子被市場人士形容為「為了IPO而IPO」,公司成立就以上市櫃為目的,如今掛牌在即,效果如何,到底有無違法?會不會出包?只能靜待市場揭曉。
手法三:資訊優勢贏率高
此外,興櫃交易是承銷商另一個重要獲利來源。根據法令規定,承銷商可以就自己推薦的興櫃股票,進行操作。
但承銷商角色其實處於模糊地帶,對自己推薦公司的營運狀況,當然瞭若指掌,比起一般投資人,擁有絕對資訊優勢,但又不算是內線交易,進出之間,贏率當然高。
尤其今年興櫃交投熱絡,七月股災之前,每天交易量動輒飆上二十億元,很多興櫃股價一路狂飆,承銷商普遍進帳都不錯,大型承銷商上半年多半都有十億元以上的獲利,例如永豐金證上半年光興櫃交易,就繳出獲利十四億元的出色成績,應該是業內之冠。
還好,新制上路之後,承銷商除了向發行公司收取手續費之外,還可以向投資人多收一筆「通路費用」,踏入承銷業近二十年、看盡潮起潮落的永豐金證承銷部副總經理戴家偉說:「這才是真正與國際接軌,代表承銷商專業所收取的承銷利益」。
這幾年,國內開始有大型券商堅持向發行公司收承銷手續費,也反身向投資人收取通路費,包括元大證、永豐金證、台証證等,雖然都還只是幾百萬元的微薄水平,但總算已見成效。
戴家偉說,在美國NASDAQ掛牌的承銷費用行情是承銷金額的五%到一○%不等,在香港掛牌也要一百萬到二百萬美元,承銷商收價高,但也應該落實輔導功能,讓掛牌公司財務、公司治理各方面上軌道,這才是資本市場進步之道,台灣雖然距離還很遠,但總算有了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