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益證券是國內首家赴上海成立辦事處的券商,近期更成為惟一擠進對岸三大國營銀行承銷團的台資券商。然而,陳田文沒有忘記台灣,十八年來,群益證沒有虧過股東一毛錢,對照近期券商購併風潮炒得沸沸揚揚,陳田文默默用業績證明實力。
正當龍頭券商元京證風光入主復華金控、寶來證券也在市場的購併傳言下,成為市場焦點,群益證券默默用業績證明實力。事實上,除了今、明兩年風光的承銷戰果之外,群益證券從一九八八年成立至今,無論股市起落,十八年來從未虧過一毛錢,這項紀錄,過去沒有,以後恐怕也不容易有人超越。
陳田文是高雄陳田錨家族的么子,他娶三重幫大老林堉璘的女兒林碧蕙為妻,外界把他歸類為三重幫之一,他不予置評;說他得到高雄陳家庇蔭,他笑而不答。一位和他相交超過二十年的好友說,陳田文私下喜歡說,「我只是群益證券陳田文」。
憑著這股堅持經營事業,「穩健」是大部分證券人士給予群益證的第一評價。其實除了穩健,這幾年,群益證的最大特色是,對岸布局「綿延深遠」,上自北京當局,下至地方政府,陳田文賣力跑,長年深耕,這一次,連著成為中行、招商銀、工行三家國營銀行的IPO承銷團一分子,讓外界首次見識到陳田文多年來努力經營的成果。
二十年前看上中國市場
對此成果,面對敏感的大陸業務,尤其在主管機關的頻頻關切下,陳田文低調又低調,只說,「這都是香港群益的業務,我沒有那麼了解」。連大老闆還要推說「不了解、不清楚」,可見壓力之大。事實上,十四年前,陳田文就看上中國資本市場,群益證券是國內第一家赴上海成立辦事處的的券商,陳田文說:「別說十幾年前,我從二十幾年前,在香港美林證券上班,就是專心看中國。」
但國內券商在大陸執行業務,始終妾身未明,一位台資券商上海辦事處負責人曾說,台灣來的券商都是掛個辦事處的牌,大股東再以個人名義成立各式各樣的財顧公司,以便規避法令限制,靈活布局大陸市場。
台股應創造自己的屬性
因為環境艱困,一方面要閃躲來自台灣主管機關的查核,一方面要與來自全球的各大投資機構在中國資本市場廝殺,按群益進大陸的時程,國內一位大型券商總經理曾經算過,「群益進大陸前十年應該都在燒錢,每年至少要燒掉千萬元,能夠開始有所回報,應該是近幾年的事。」
對此陳田文不願多談,但能在眾多競爭者中,擠進幾家國營銀行的承銷團,陳田文停頓了一下,一字一字認真地說:「得來不易。」登陸早,也用心經營,如今證明陳田文的眼光是對的。
不過,就在業界隨著群益的腳步,開始重視對岸資本市場之時,陳田文卻回過頭,語帶提醒地說,「永遠不要小看台灣」。
資金流竄都是一頭熱,但企業布局是長期的。「不論法令的限制,即使從市場角度看,我也從來不敢看淡台灣。」陳田文說,每個資本市場有他特殊的屬性,「不是港股熱,台資企業就全部跑到香港去掛牌才是對的,比方說,資本額五億、八億元的小型股,到香港掛牌一下就被淹沒了,沒有人看得到你。」陳田文強調,只有了解自己的屬性,台北股市才能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pool(池子)。
再從市場本身角度出發,「越多外資企業來掛牌,也未必就是好事一樁。」陳田文客觀地說,回頭看看過去亞洲金融風暴,風暴橫掃過的區域,所有外國資金第一時間抽回,讓這些區域受創更深;殷鑑不遠,陳田文說,台灣資本市場應該思考,如何留住一流台資企業的根,才是根本之道。
這幾年,群益在大陸的布局,開始開出一朵朵小花,在業界,褒貶不一;有人略帶酸味地說,陳田文偷跑,但有更多人,佩服陳田文先見之明,但無論外界怎麼說,陳田文很堅持,「群益證所有業務都要平衡,專業勝出才是經營的王道」。
因此,儘管承銷中行籌碼被主管機關點名警告,但群益證照樣能和台灣官股事業打交道,日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中華電、合庫增資案、明年要掛牌的土地銀行,都是群益主辦承銷,陳田文果真「言行合一」,用心經營對岸事業之餘,顯然沒有忘記經營台灣市場,未來,如果兩岸金融還能有進一步的合作,群益證的爆發力,將不容小覷。
/小檔案/
陳田文
出生:1958年
經歷:美國大通銀行、美林證券大中華區副總裁
學歷:南加大MBA
現職:群益證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