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緊縮部分投資及銀行貸放審批,儘管財經專家普遍認為這對台灣經濟影響屬於短空長多,台北許多機構投資人及菜籃族仍然大拋持股。這種不究事物本質,儘憑新聞媒體報導或標題立做即興反應的現象,無以名之,姑且以「看報治國」稱呼。
這一事件在媒體報導中被忽略的基本事實是:根據中華民國民法第一○九四條,父母不能行使監權時,其監護人順位祖父母優於伯叔。既依國法辦事,則所謂「台灣之子判歸外族」的反應即屬過當。然而,許多人不明基本事實,難免被炒作新聞的媒體牽著鼻子走,激起情緒。
新聞媒體在本質上是公家取得資訊的來源,一般人據以瞭解所處的時空環境,對事物形成觀感,產生價值判斷;健全的媒體因而是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的部門,也是民主法治所倚賴的公器。
台灣自十六年前媒體解禁以來的情況似乎正是如此。在實務上,媒體並非不沾商業利益、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的明鏡,卻往往是凹凸不平的變形鏡,有時是放大鏡,有的是顯微鏡,還有時竟是哈哈鏡。透過變形的媒體世界,人們在每天萬般熱鬧的新聞中,很難如實地看到真相。
事實上,容易「看報治國」的,不限於只從報紙斗大標題、電視跑馬燈即做反應的一般公家;愈來愈多專家學者,亦不免在未搞清楚基本事實之前,率爾根據記者轉述而驟下斷語,大發議論。至於有些「名嘴」,聞道總比別人快一步,自然是助長甚或創造「看報治國」的源頭。
李登輝前總統似乎是少數最能看透這種媒體製造假象的領導人。一九九○年代的修憲,有一家報紙寫了幾十篇社論罵他,李先生對於這種不屬「正論」的文章,完全不加理睬。其實,這些社論並非旨在講理,只是凸顯社論作家「逢李必反」的心態,如果隨之起舞,台灣的憲改,包括凍省、總統直選,迄今都不可能實現。
最近有人以關電視機、退報或抽廣告抵制不良媒體,似乎顯示屬於的不良媒體說不的民間李登輝愈來愈多。如果有更多人抗拒「看報治國」,台灣社會明天一定更好。
新聞媒體在本質上是公家取得資訊的來源,一般人據以瞭解所處的時空環境,對事物形成觀感,產生價值判斷;健全的媒體因而是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的部門,也是民主法治所倚賴的公器。
媒體既為現象、消息來源與事實之間的中介,它要善盡其責,即必須傾力報導事實真相;如果媒體所報導的不是真相,而只是求快求聳動卻不完整不實在,則杻曲的資訊勢必導致公眾誤判,進而做出錯誤的抉擇或決定。
台灣自十六年前媒體解禁以來的情況似乎正是如此。在實務上,媒體並非不沾商業利益、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的明鏡,卻往往是凹凸不平的變形鏡,有時是放大鏡,有的是顯微鏡,還有時竟是哈哈鏡。透過變形的媒體世界,人們在每天萬般熱鬧的新聞中,很難如實地看到真相。
變形鏡所反映的,往往是未經查證平衡所導致的不實描繪,或者反映媒體主管「從台北看天下」的自大與狹隘,也可能只是為求引人注意而刻意強調的人咬狗。如果人們再根據這種變形鏡所傳遞的內容去做反應,不論是形成觀感、判斷、評論或決策,即有如在沙灘上蓋大樓;樓蓋得愈高,因根基不實而傾倒的危險愈大。
事實上,容易「看報治國」的,不限於只從報紙斗大標題、電視跑馬燈即做反應的一般公家;愈來愈多專家學者,亦不免在未搞清楚基本事實之前,率爾根據記者轉述而驟下斷語,大發議論。至於有些「名嘴」,聞道總比別人快一步,自然是助長甚或創造「看報治國」的源頭。
而媒體在其間,操控議題,口水當做新聞,當然對於彙集各方反應,充塞版面或時報。台灣的新聞,不論平面電子,張三說李四說的眾說紛紜特別多,而真相往往不明白,正是其必然產物。
李登輝前總統似乎是少數最能看透這種媒體製造假象的領導人。一九九○年代的修憲,有一家報紙寫了幾十篇社論罵他,李先生對於這種不屬「正論」的文章,完全不加理睬。其實,這些社論並非旨在講理,只是凸顯社論作家「逢李必反」的心態,如果隨之起舞,台灣的憲改,包括凍省、總統直選,迄今都不可能實現。
就此而言,李先生是破除「看報治國」而敢於拂逆媒體的堅定領導人。他在九○年代中期堅持戒急用忍政策,抗拒中國磁吸,為台灣產業保留根基與元氣,同樣也是敢於對媒體,至少是向統派媒體說不的勇者作風。
最近有人以關電視機、退報或抽廣告抵制不良媒體,似乎顯示屬於的不良媒體說不的民間李登輝愈來愈多。如果有更多人抗拒「看報治國」,台灣社會明天一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