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經貿交流愈來愈頻繁,三地的股市同時受到中國經濟的牽動,另一方面又相互競爭投資人的目光,到底投資台灣、香港及中國股市的竅門在哪裡?編按:陳志明(化名)從台灣股市起家,在民國七十四到七十九年的大泡沫行情中全身而退,累積人生的第一桶金,為了分散投資風險,並複製台灣的投資經驗,開始進入中國及香港股市,最近二十年來,在兩岸三地股票市場累積二十億元身價,以下是他的致富故事。
常人看到數字第一個反應是頭痛,但這卻是陳志明幾十年來最熟悉的世界,在數字堆裡,清楚地看到趨勢指引的方向,也抓住屬於他的機會。
螢幕裡的數字靜默無聲,一如往常或上或下地震動,沒有吃早餐習慣的他,喝了點水,就開始一天的生活,中午只是簡單吃個便當,台灣股市中午一點半收盤,但他會一直等到下午四點,香港和大陸股市收盤,最後再看一次股市、匯市的收盤情況,全神集中在思考的情緒才漸漸放鬆,這樣的程序十多年來不曾改變。
訣竅一:在趨勢前端
搭上中國需求在H股大賺
昨天歐美股市小紅小黑,美國道瓊指數在萬點上下震盪已經半年,遠在天邊的美股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重心,但他只是飛快掃過頭條新聞,瞄一下美元和歐元的匯率,歐元匯價在高檔也有好一陣子。過去半年,他早看出「美國為了解決經濟問題,二年多前開始讓歐元升值,歐洲經濟不會好,中國一直賣便宜產品到美國又賺外匯,人民幣升值的時機應該快了」的方向,全力注意和人民幣資產相關的投資。
這一輪中國需求的熱潮,著實讓陳志明在香港的H股大賺一票,長安汽車、湯城太平洋、海螺水泥等,股價都是幾倍的上漲,讓他陸續獲利了結荷包滿滿,不過,他不像一般中產階級賺到錢急著換成房子、車子等物質享受,也不像年輕人來趟國外豪華之旅,讓他高興的回報不是存摺後面多個零,而是趕在趨勢的前面,從容不迫的布局、等待、收割。
訣竅二:金字塔原則
底部進場利多出籠時出場
這兩天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調高部分銀行的存款準備率,宣誓打壓通貨膨脹的決心,螢幕上的銅、鎳價格大跌,報上寫的知名分析師都在觀望這次宏觀調控的效果,但陳志明很清楚:不要懷疑中南海的決心,不管效果如何,他們一定會貫徹決策,這時候一動還不如一靜,多年來他始終沉著冷靜地經營著投資事業。
別人光羨慕他縱橫三地股市,讓他發了大財,但他投資哲學其實可歸納為簡單的兩點,第一是總體經濟面的「和趨勢做朋友」,其次是個別選股方面的「價值選股」。在看準趨勢之後,認定有投資價值的個股,便鎖定為長期投資標的。
當然,有時事實不盡如人意,該漲的可能擺了一年還跌二成,該跌的反而在他賣出之後還漲了五成。不過,這些事在股市稀鬆平常,他自有明哲保身之道,那就是買進賣出的拿捏,謹守「金字塔」投資原則——跌得愈深買得愈多,長期持續地買進,在大利多浮上檯面、市場氣氛瘋狂時出脫,獲取豐厚的利潤。
訣竅三:放五%黃金
從每盎司二六○美元就相準
進出股市,天有不測風雲是家常便飯!經歷過一九八四年鄧小平南巡開放經濟、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九三年宏觀調控、九七年香港回歸及亞洲金融風暴、○一年開放中國人買賣B股等重大利多利空事件,陳志明當然不知道這些事什麼時候發生,老謀深算的他不忘多年來小心行事的準則:賺了錢就買點黃金!在這個東西方經濟大調整的年代,什麼事都可能發生,資產裡放五%的黃金,晚上睡覺安心得多。
事實上,黃金三年前跌到每盎司二百六十美元時,陳志明清楚的算出來這已經是金礦公司的開採成本,歐洲央行雖然缺錢會賣黃金,但這種價位可不會悶著頭殺出,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一直上來,上海房地產開始漲價,所有的外資一直過去投資建設,那裡的人有了錢,還怕不買黃金嗎?中國人和印度人都是愛金的民族,兩國人口加起來二十幾億人,一開始有錢買黃金,供需一定失衡。
陳志明一旦想好了方向就付諸行動,在香港黃金現貨市場慢慢吸納黃金,等每盎司突破三百美元,他已經非常確定黃金多年空頭的趨勢已扭轉,開始新的走勢。
中國人有錢會買黃金,還會買很多的生活品,台灣三、四十年前不也如此?時間回溯到十五年前,台幣升值,熱錢橫掃台灣,股票從一千點漲到一萬點,房地產也大漲好幾倍,陳志明是全程參與,過去在銀行工作的經驗,讓他十分清楚資金的流動,也掌握大好的賺錢機會。在投機的泡沫吹到最高點時,也是投資人無知、貪婪及恐懼最高漲的瘋狂時點,最好的作法就是退場觀望。
大漲大跌過後的市場需要休息,讓混濁的泥土沉澱,才能看清河底的石頭有多深。在尋找下一個戰場時,陳志明很自然地看上中國,同文同種加上地緣近是最重要的原因,當時每個去大陸的人,第一印象就是四十年前的台灣,台灣不也就這麼發展,股價短短幾年就一波大漲全部買單?這樣的事也會發生在大陸,中國的股票當然可以好好研究一番。
訣竅四:掌階段主流
從B股到H股獲利二十億
中國的B股不外是塑化、鋼鐵、汽車、玻璃等類,在台灣早就摸熟了這些產業,不過B股流通籌碼少,財務報表又很不透明,母子公司之間資產移來移去,經過小量的試盤後,陳志明才體會到中國股市的訣竅,首先是要夠便宜才買,甚至於買到淨值一到兩成的價格,耐心等待股價回升到淨值以上,這段價差可以大賺好幾倍。其次是國家有掛保證、不會倒的公司才買。
在漫長摸索後,卻遇到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原先一頭熱的外資也熬不住,很怕人民幣跟著大貶值,只想要從亞洲撤資,也不管流動性的問題,每天就是跌停掛出,陳志明守株待免,眼看著績優股耀皮玻璃大單殺出,毅然一筆收下,以當時耀皮的配息狀況,他買進的本益比才兩倍,股價又低於淨值許多。
後來在○一年B股宣布可與A股合併後,B股瘋狂上漲,他大賺出場後,將資金轉進香港,大量買進紅籌股及H股,完全掌握了去年以來由中國帶動的原物料股大行情,財富也因而翻了幾倍,至少獲利二十億元。
現在,他把資金轉回台灣,因為中國的國營事業根本不能和國際企業競爭,有競爭力的只剩一些壟斷企業,如港口、碼頭、公路、發電廠、挖煤等公司,還擁有特權下的利潤,大陸就趁現在股票很好賺的時候趕緊出脫,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還有四大銀行等等,國有企業就剩下這一段最後的利潤,反而是香港和台灣的企業才能賺到中國成長的利潤。
台商投資中國大陸上千億美元中,台灣前百分之二十的大財團大概占了七成,未來十年之內,這些大財團在中國賺的錢會比港、韓、日的企業還要多,例如康師傅、統一、台塑等集團,都是扎根很深的好公司,而這類的公司在香港不易找到,反而要在台灣才有。
當未來世界的資金湧入亞洲時,就會發現到中國大陸去買股票,不如到香港,但當國有企業漲十倍以上時,會發現還不如到台灣買,來投資台灣的中國收成股。陳志明信心滿滿分析,用長期的眼光來看,下一個機會是在台灣。在個股方面,他看好福懋、永豐餘、華新以及大型金融股等。
回顧二十年來在股市的斬獲,陳志明說「我從B股一直做到H股,又回到現在的台股,就是為了掌握每一階段的主流方向。而在未來,台股的大行情可能是一生中可以抓到的最大波段,很可能在○六、○七年達到一個頂峰,是賺錢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