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與中時兩大報系,都擁有為數可觀的房地產。兩大報的經營表現各有千秋,很難定論,但若以兩大報系的資產總值計算,聯合報擁有的房地產比起中國時報的房地產,價值的確高出許多。
當年第一大樓花不到一億元
不過聯合報能坐擁如此昂貴的寶地,事實上並不是王惕吾眼光獨到,而是誤打誤撞的結果。民國四十八年,王惕吾買下康定路一棟老式建築作為報社辦公室,隨後十二年間,聯合報的發行量急速擴展,由十萬份跳升到四十萬份。隨著發行量跳升,人員及編制也急速成長,康定路大樓很快就不敷使用,為了長期發展,王惕吾不得不尋找一塊可供長久發展的地方。
當時,台北市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萬華,中時及聯合為了作業方便,報館都設在這裡,後來萬華的發展已經過度飽和,而且土地價格也相當高昂。當時聯合報雖然已經辦了二十年,但是王惕吾的資金卻不雄厚,西區土地對他而言太過奢侈。相對之下,仍是一片田野的台北市東區,土地價格就比較符合他的能力負荷。
當時東區還是一片空曠荒蕪,可以說是台北市的郊區,最顯著的建築,僅有當時國內唯一的國際機場||松山機場,當時忠孝東路也只開通到敦化南路的交叉點上。
王惕吾經人介紹後,以每坪六千元價格,共花了九千七百餘萬元,在國父紀念館(當時已擬好計畫但猶未動工)對面買下一千六百多坪土地,並蓋了一幢九層報社大樓(聯合報第一大樓),門牌號碼編定為忠孝東路四段五百五十五號。
八名第三代子女共同持有產權
六十年七月,聯合報正式搬遷到東區的新報館,從此之後就在這裡落地生根。三十多年來,繼第一大樓之後,王惕吾又蓋了一幢十二層樓的大樓(第二大樓),儼然已成為忠孝東路及基隆路交叉點上最顯著的地標,而隨著市區發展,當年以不到一億元價格買下的這塊土地,也大漲了五十五倍。
第一及第二大樓,可以說是聯合報帳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分量的資產。土地部分,共一千六百二十四坪,分割為八筆地號,全部登記在聯合報名下,土地使用分區為「住四」,雖然不是商業區,然而前有台北市的大動脈忠孝東路,且又鄰近信義計畫區,地段條件相當優良。
房地產業界人士對聯合報大樓的評價相當高,目前信義計畫區內的住宅區土地,每坪約一百二十萬元,但是聯合報這塊土地,卻有一百五十萬元身價,整整多出三十萬元行情。因此,土地市值就高達二十四億三千七百多萬元。
聯合報第一大樓樓高九層,樓地板面積共四千一百四十八坪。目前這幢大樓的市場行情,一樓每坪約為二百二十萬元,二樓以上每坪為四十萬元,因此估計這棟大樓的市值約為十五億七千多萬元。第一大樓的產權原本登記在王惕吾名下,八十五年三月十一日他去世後,就以繼承方式轉登記到王文杉等八名第三代子女名下,每人各持有八分之一。
騰出六層樓面出租賺租金
聯合報第二大樓樓高十二層,樓地板面積共三千二百九十六坪,產權則是登記給聯合報。第一與第二大樓的市價行情一致,不過多了地下室面積,每坪單價為二十萬元,因此第二大樓的總市值約為十四億七千三百多萬元。
土地加上建物,聯合報的第一及第二大樓,總市值高達五十四億八千一百多萬元。聯合報以這筆資產,分別向合作金庫、台灣銀行及彰化銀行等三家行庫設定抵押,金額總共二十九億二千萬元。
除了第一及第二大樓外,聯合報在忠孝東路與基隆路交叉區塊上,另外還擁有三棟大樓,目前在房市比較受矚目的是同樣面對忠孝東路與第一、二大樓僅有一巷之隔的第三大樓。
第三大樓受市場矚目的原因,在於去年聯合報社方出乎意料將原本作為展示空間的一樓,投入市場尋求出售的機會。但由於每坪開價二百三十萬元,價碼過高,所以買賣始終談不攏,最後只好轉而出租給統一星巴克咖啡。
景氣不佳,擁有最好地段大樓的聯合報,最近也力圖開闢新財源,繼一樓店面出租後,聯合報又將一些部門辦公空間緊縮,因而騰出六個辦公樓面。聯合報打算將這些樓面出租,賺點租金貼補家用。
中時報系台北市四處土地總值四十九億元
相對於聯合報,中時報系的房地產身價明顯遜色許多。台北市四處土地,總面積達三千七百三十七坪,樓地板面積共二萬二千坪,土地是聯合報第一、第二大樓的二.三倍,樓地板面積是二.九倍,但由於地段條件不佳,總市值只有四十九億元。
位於台北市大理街的中時總社大樓,是最有價值的房地產,使用分區編為「住三特」,雖然與聯合報土地同屬於「住宅區」,但價值卻相差千里,土地行情每坪僅為三十二萬元,建物每坪也只有二十二萬元。另外,民權東路的新大樓,雖然當年購進時,花二十億元買土地,又花了四十億元蓋大樓,但是身價大幅滑落,目前只有二十億元行情。
兩大報的房地產,中時以量多取勝,但聯合報卻是以質佳取勝。房地產景氣低迷,聯合報的地段條件,成為最大優勢,無論是價值或賣相,都比中時所擁有的房地產漂亮。台灣報業環境,未來可能會進入資源消耗戰階段,不只比資源也比財力。從房地產角度看,聯合報明顯占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