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70)
主動式基金經理人正在摩拳擦掌,要與被動式ETF一較高下,外商投信公司正在集結資源,要在國內基金市場重返榮耀。
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正在研究對策,拉高專業服務能量,台灣的資產管理產業正在隱隱質變,基金的價格、設計都得更誘人。
一切變化,都因「主動式ETF」即將在台正式登場。
它不只是一條牽動資產管理業的鯰魚,更是國際正夯、你我必須認識的全新理財工具。
恩怨情節不到武俠小說般濃烈,然而談到金管會2024年12月才開放的理財新工具「主動式ETF」,許多身在投信公司裡的操盤實戰高手,卻是語帶幾分「江湖事、江湖了」的叫陣氣魄,準備透過這項新武器大顯身手,逆轉近年來的內心憋屈。
「我們很努力地研究、選股、盯盤操作,好不容易才讓基金績效『打敗大盤』,但拿到手的獎金,卻比『複製大盤』的經理人還少……。」一位台股基金經理人愈說愈急。
他解釋了基金產業正在發生的「江湖事」。隨著國內ETF市場自2021年起蓬勃發展、規模暴增,ETF基金經理人即使只要被動操作、依照指數成分股權重變化調整持股,仍然因為管理資產的規模龐大,而成為投信公司收取管理費的重要貢獻者。相較之下,主動選股、操盤的基金經理人,辛苦老半天,對公司營收的貢獻度卻遠低於ETF經理人。
「沒辦法,市場就是這樣,很多主動式基金經理人工作更辛苦、操盤績效也很好,但只要基金規模不比ETF,獎金就變少……。」不只經理人,連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都這樣為資產管理業的操盤高手們叫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