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天,台股快衝上9000點時,因工作關係,拜訪了一位基金經理人,深感他邏輯清楚、思緒敏捷,且近一年績效佳,於是,隔天便單筆買進這檔基金。
到了10月,台股最高漲到9859點,我的獲利也超過一成,當時市場充斥著「挑戰萬二」的樂觀氣氛,我盤算著至少要賺15%才出場,沒想到,台股反轉向下,原本還在掙扎是否要停損,伴隨著跌勢擴大,且跌速過快,我只能安慰自己,「反正是閒錢,撐一下沒關係,等台股漲回萬點,就能虧轉盈。」
這個想法很天真,後來,台股跌破4000點,一直到2015年,才又站回萬點,也就是我整整花了8年,才又等到萬點。然而,令我驚訝的是,站上萬點那天晚上,我歡欣鼓舞的以為,這筆基金好歹可以賺個一成吧,當我查到淨值,下巴快掉下來了,怎麼搞的,我居然還虧了5%!真的不太可思議了……
頻換經理人不是好事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原來,我的運氣有點差,就在攻萬點的那半年,這檔基金的績效特別落後,不僅落後大盤,也落後同類型,猜想也可能是這個原因,經理人頻頻更換,連投信公司都不滿意。
這給我一次教訓,說明單筆買基金變數真的很多,也養成我日後挑基金的兩個好習慣。第一,不太碰連續不滿一年就換經理人的基金,也許外界無法得知投信公司的內部運作,但頻換經理人,多少都對操盤穩定度造成影響,直接就會反映在淨值變化。
其次,持續追蹤買進基金在同類型的排名變化。就跟讀書考試一樣,連我們自己都無法永遠考前3名,對於基金績效,也不必用太過嚴苛的標準,只要中長期績效相對突出,我認為,就是一檔值得擁有的好基金。
中長期績效相對突出的標準是什麼?各界看法也許不同,一般認為,台大教授邱顯比和李存修老師所設計出的「4433法則」,可當作重要參考。
第一個「四」:指一年期基金績效排名,位居同類型前1/4;
第二個「四」:指2年、3年、5年,以及年初至今,基金績效在同類型中,排前1/4;
第一個「三」:6個月基金績效排名在同類型前1/3;
第二個「三」:3個月基金績效排名在同類型前1/3。
應追蹤每月績效排名
這個方法非常嚴謹,不少基金界的前輩也廣為推廣。我在實務上運用時,偶爾曾遇到小困難,就是當行情面臨大修正,能完全符合「4433」法則的基金並不多,以寫稿日當天(2021年7月22日)來說,大盤指數還在萬七,但完全符合「4433」法則標準的台股基金,只有安聯台灣大壩、統一黑馬、新光店頭、統一奔騰與瀚亞高科技這5檔。
為了避免有遺珠之憾,我把標準稍微放寬,只要短中長期績效能在同類型前1/3,且買進後,每月持續追蹤排名,只要能續保領先地位,那麼,就無需考慮轉換標的;反之,假設排名直直落,就應思考是否該先賣一趟,再尋找下一檔適合的基金。
至於同類型基金排名的評比,許多網站都有相關資料,讀者可善加利用。
作者簡介_盧燕俐
理財專家,多家金控公司講師與地產顧問,現任華視《鈔錢部署》節目主持人。1970年生,從臺大社會系、政大新聞所畢業後,歷任《聯合報》記者、《Smart智富月刊》副總編輯、《今周刊》出版部副總編輯、《萬寶週刊》編輯總監,並主持過寶島新聲廣播節目,及中視股市節目。FB粉絲專頁:理財專家盧燕俐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出版《0050+台股基金超額獲利很簡單!【暢銷慶功版】》
主動讓投資發揮影響力→立即加入《安聯投信》IG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