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台股大跌22%,但是台股ETF規模持續暴衝,反而台股基金規模卻縮水。投資人愛ETF不愛基金,實在太偏心。究竟,ETF的績效真的比基金還要好嗎?其實從績效看,台股基金表現遠勝ETF,尤其在多頭市場表現更為亮眼。只是基金贏家每年換人當,投資人要懂得精挑細選。而ETF目前類型也越來越多,投資人要選市值型、產業型還是高股息呢?
台股ETF規模成長60%,台股基金萎縮18%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去年底台股ETF規模大增來到7899.5億元,與前一年底相比,規模大增60%。相較之下,台股主動基金規模卻是下滑至3396.4億元,規模比前一年下跌18%。二者規模越拉越遠,更凸顯台灣投資人熱烈擁抱ETF的盛況。
2022年基金與ETF規模變化
其中,元大台灣50(0050)、元大高股息(0056)、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更突破千億元,成為台股ETF中的航空母艦。相較之下,規模最大的台股基金,規模僅達200億元,二者相差10倍以上。顯示台股ETF規模快速增長,而台股基金只靠過去老客戶支撐。
基金規模前五大
主動基金贏家,長期績效勝ETF
規模大的基金,績效一定比較好嗎?事實並不然。若比較台股基金績效,其實並不輸給台股ETF。根據統計,近一年(截至2023/2/6)台股指數下跌12.9%,台股基金平均績效下跌15.3%,表現略遜於大盤。不過,仍有不少基金近一年報酬率優於大盤。其中包括第一金小型精選基金、台中銀數位時代基金、第一金店頭市場基金,近一年交出正報酬績效,算是難能可貴。
但若考量短中長期績效,以下挑出近一年績效優於指數表現,且近三年報酬率較優的幾檔台股主動基金,給投資人參考。其中,凱基開創、統一奔騰、統一黑馬,表現相對較優,野村優質也不錯。另外2021年績效最佳的安聯投信,2022年表現稍微落後。不過,若把時間拉長到三年觀察,這幾檔主動基金的績效,仍然遠優於台股ETF。
台股基金績效
空頭市場,高股息ETF勝市值型
而觀察台股ETF表現,與指數同步的市值型ETF,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灣50(006208),近一年報酬率為負12.5%。而去年表現較好的是高股息ETF,跌幅小於指數,同時有穩健配息。令人意外的是,元大中型100(0051)表現突出,近一年跌幅僅2.4%,且近三年報酬率高達73.3%,遠優於0050。只是這檔ETF不太受投資人青睞,基金規模僅7.8億元。
若進一步比較三年期績效,可發現高股息ETF,不一定可以超越市值型ETF。只是目前投資人一心想要高配息,資金快速流入高股息ETF,讓0056、00878規模暴衝。相較之下,科技型ETF波動較大,例如國泰台灣5G+(00881)、富邦科技(0052)、中信關鍵半導體(00891)、富邦台灣半導體(00892)等,近一年報酬率達負13%到負23%不等。不過,以富邦科技(0052)為例,3年報酬率有67%,長線表現還優於市值型的0050。
台股ETF績效
主動、被動,該怎麼挑呢?
從以上台股基金與台股ETF短中期績效比較可知,台股主動基金在多頭市場時表現優於台股ETF,而在空頭市場時也非全部表現落後,仍有基金可以展現抗震能力。投資人不該只偏愛ETF,而錯失許多創造好績效的機會。
只不過主動基金績效較不穩定,今年的常勝軍,不一定是明年的贏家,建議投資人可先掌握中長期表現較優的基金(如觀察3年報酬率,歷經多空循環),再選擇近期表現排前的基金(近1年、近3個月績效排前面者),應該可獲得不錯的投資成果。
而若偏愛ETF的投資人,也要對基金特性有更多認識。高股息ETF在空頭市場表現較優,而市值型或產業型(如科技)ETF,在多頭市場時表現較佳,空頭市場時跌幅較大。若能掌握轉換節奏,可以發揮進可攻、退可守的效果。若是不知道進出時間點,不如分散布局,以定期定額方式長期投資,可以在成長與配息中取得平衡。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自行判斷投資風險)
作者簡介_林奇芬
打造台灣最受歡迎的二本理財雜誌,擔任過 Money 錢雜誌社長、Smart 智富月刊 社長、總編輯,長期推動理財知識普及化。相關著作《第一份收入就投資,30歲存百萬,40歲領雙薪》《窮人追漲跌,富人看趨勢---投資前你一定要懂的10個指標》《藏富-我用基金賺到一輩子的財富》《治富-社長的理財私筆記》,林奇芬治富俱樂部
本文獲林奇芬授權轉載,原文:台股ETF、基金大PK,誰才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