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步入下行週期,但醫療產業屬於剛性需求,加上併購、臨床實驗等題材加持,投信分析,在經濟衰退期間的生技醫療產業有望「補漲抗跌」。
「我也希望有無痛抗通膨的方法,但並沒有……。」十一月初,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在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的會後記者會上如此表示。
市場解讀,這代表聯準會願意以「經濟衰退」的代價換取通膨降溫;同一日,美債兩年與十年期公債利差持續走擴,繼今年七月出現預告經濟即將步入衰退的「倒掛」現象後,十一月三日雙邊差距已來到五十八・六個基點,創下近四十年新高。
成長穩定 大藥廠最抗跌
金融市場有這麼一句話:「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意味當資金熱潮不再,才是檢視企業體質的最佳時刻。換個角度來說,也代表在經濟步入下行週期,有哪些產業相對「耐震」?甚至有機會在衰退期間逆勢突起,自然成為投資人在資產配置過程最看重的要素之一。那麼,有這樣的產業嗎?答案是有的!
根據聯博投信統計,回顧一九八○年以來,六次景氣衰退期間的各產業EPS(每股稅後純益)表現, 相較科技業衰退七%,醫療保健設備、食品與零售消費、公用事業等,均有近一成的成長幅度;至於生技與生命科學,也有近六%的增幅。
對此,PGIM保德信全球醫療生化基金經理人江宜虔解釋,醫療照護產業屬於剛性需求,「不論景氣好壞,生病都得吃藥看醫師,因此相關產業景氣敏感度較低。」其中,尤以「大型藥廠」最為抗跌。江宜虔解釋,藥品屬於剛性需求、成長穩定,且大型藥廠產品線多元,每年幾乎有約一成的營收成長。
但另一方面,江宜虔提醒,中小型生技股多處於「燒錢研發」的階段,股性上偏向成長股,「也因此,去年十一月聯準會主席鮑爾改口稱通膨非暫時性後,中小型生技股是一路領跌。」江宜虔觀察,一直到今年六月,中小型生技股才在併購、新藥研發等利多題材的加持下復甦,「目前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與六月中旬低點相比,已有近十七%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