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第二季後半,黃豆、小麥、玉米等大宗商品價格經歷了一波回檔。
然而,近期氮肥價格高漲、農產品價格逐步「底底高」,相關基金投資機會也再受關注。
攤開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最新公布的八月平均指數來到一三八點,雖然仍比去年同期高出近八%,但卻較七月下跌一.九%,並連續五個月向下走跌。從這個數字看,食品價格不該是通膨推手。
妙的是,美國剛公布的八月通膨率,八.三%的數字雖較前月稍微降溫,但多數人或許沒有注意的是,若進一步細看美國通膨的組成結構,食品通膨水準並未隨著整體通膨指數下降,相反的,美國八月食品通膨率達到十一.四%,這是自一九七九年五月、也就是近四十三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在極端氣候發威引發農作歉收的想像下,農糧基金近來成為不少理財族的關注重點之一,但聯合國食品價格指數與美國通膨數據之間的怪奇矛盾,卻總是讓人對相關基金多了幾分茫然。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明明最有題材、過去數月卻又慘跌」的產業基金?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必須解釋過去數月食品價格指數一路下跌的原因。「自黑海糧食協議達成以來,烏克蘭南部三個港口已經出口了超過百萬噸的農產品。」元大全球農業商機基金研究團隊指出,由於此前全球糧價對戰爭衝擊已有劇烈反應,在高基期的因素下,糧食協議達成後,相關價格自然免不了經歷一趟修正。
歐洲、南美糧倉 兩觀察指標
不過,這並不代表俄烏戰爭對農糧基金的助陣戲碼就此落幕,下一個看點,在於化肥漲價引發的種種效應。而這部分,又可分為兩個「戰區」,一在歐洲,另一個則在南美。
先看歐洲。眾所皆知,此地正面臨「俄羅斯斷絕天然氣」的危機中,天然氣價格一路攀升,「而化肥生產一向耗能較高,隨著天然氣價格向上,可能就會推高化肥價格。」霸菱全球農業基金共同經理人戈文(James Govan)解釋。不過若由此延伸,他眼中看到的投資機會並非歐洲業者,「反而是北美的化肥生產商,可能受惠於當地電價優勢,成為一部分的替代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