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風暴持續推進,台灣基金部分解除恒大曝險,但若考量到利率匯率波動和變現性,這波最有苦難言的,恐怕是先前跟風買進新興市場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人。
中國人民銀行於9月17日緊急對市場注資900億元人民幣,房地產開發商恒大地產也於9月22日宣布,將可如期支付3檔、共約12億港元的到期債券票息給債權人;震動全球市場的恒大風暴稍鬆一口氣,但後市仍不容樂觀。野村亞太複合高收益債基金經理人謝芝朕分析,儘管法人尚未大幅撤資,但隨著市場信心的大幅下降,風險仍不可忽視,恐進一步加劇中國恒大和其他地產公司債的流動性挑戰,加上融資管道受限,信評機構很可能再下調中國地產債評級。
謝芝朕認為,如果恒大能成功出售部分資產或公司獲得第3方注資(如政府國企接管、或近期傳言中策略投資人),則可能出現反彈;但由於中國房地產負面消息不斷,加上對其他產業的監管加強,亞洲債券市場將維持好一陣子的脆弱體質。
市場關心,恒大風暴會不會外溢到台灣?首先檢視亞高收債基金。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瀚亞、景順、富蘭克林華美、貝萊德、瑞銀、富達、匯豐、摩根士丹利、施羅德、宏利、復華、富邦、永豐等投信所發行的81檔債券基金中曾持有恒大,曝險規模約17億台幣,唯部分投信已於今年陸續清空。
3家公司低接 投資人心驚
不過根據晨星資訊,富達、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安聯等基金公司已於今年提前處分恒大債,截至8月底台灣基金投資人投資於亞洲高收益債部位約311.96億元,占國人投資境內外基金的0.27%,占比不高,因此整體應不至於引發過大衝擊。
只是,還是有人逆風低接。根據晨星數據,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在今年1月至8月間,仍買入市值約1700萬美元的恒大債,匯豐銀行和瑞士銀行也跟進買入,買到這幾家公司商品的投資人,也因此「間接被迫」成為恒大的債主/苦主。本刊詢問3家投信有關恒大債的處置決策,皆表示總部不予回應。
如果只是共同基金,投資人還可以隨時停損;但若再加上利率、匯率波動、變現性等考量,最有苦難言的,恐怕是先前跟風買進新興市場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人—以為自己買的是全球新興市場投資等級債,殊不知裡面卻有超過20%、規模上看千億元的中國債曝險。
2018年起基金與保險業界颳起目標到期債基金的旋風,這類基金的投資標的以波動較大、但配息率高的新興市場債為主。和共同基金不同的是,目標到期債一旦募集成立後就不再開放申購,贖回就要付出解約成本,讓投資人難以短線進出,經理人就能充分運用資金,發揮效益極大化。
由於主打高配息保本,深獲國人青睞,整體資產規模由2016年的39億元,到今年9月已有81檔、共461個幣別與級別的目標到期債基金成立,總規模達5369.63億元,其中以景順發行65檔最多,規模696億元,野村和施羅德居次。
暗槓中國債 熱銷逾5000億
在恒大債風暴中,卻讓目標到期債基金的缺點暴露無遺。首先,目標到期債雖被歸類在「投資等級新興市場債」,但指的卻是「平均為投資等級」,最大持債國家也以中國為主,中國4大地王債、義烏市國資運營等地方政府或公司債,即使沒有獲得信評也都可被納入。去年統計台灣有13檔目標到期債持有恒大,不過隨恒大市價暴跌,均已掉出前10大持債部位,但碧桂園、世茂地產債部位仍大。
其次,目標到期債標榜波動比股票小,又能穩領高息;但去年新興國家跟進歐美寬鬆降息,債息縮水,幣值也暴跌,配息級別更因績效大虧,配息直接侵蝕到本金。根據理柏資料顯示,近六月報酬率最差的前10檔目標到期債基金,絕大多數為高息貨幣(澳幣或南非幣)配息型,以瑞銀2026年到期優選新興亞洲債券基金為例,即使年化配息率3.5%,但近半年報酬率為負13%,根本不可能保本。
第3,理論上若債券違約機率升高,經理人應盡快轉換標的,穩住淨值。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目標到期債都是持有至到期。根據投信公會的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所有目標到期債的周轉率均為零,顯示經理人並沒有做任何停損動作,這恐怕也是目標到期債投資人始料未及的狀況。
未見停損 投資人始料未及
一位經理人表示,根據2014年中國前任地產龍頭佳兆業經驗,市場預期恒大風暴可能不會持續太久。那年年底佳兆業就曾因擴張過快,遭中國政府監管而出現債務危機,隔年財務顧問華利安引進「白衣騎士」融創中國後,所有投行同步作多,情況平復。
但更值得省思的是,一再昧於保本、高配息的台灣投資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商品?…(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43期)
延伸閱讀:
金融巨鱷索羅斯大戰貝萊德啟示錄...面對不爭氣的陸股 華爾街有另一套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