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買基金可以更便宜!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將建立基金超市平台,消息一出被解讀為投資人與基金公司雙贏政策。但立意良善的作法要發揮功能,配套措施才是關鍵。
消息一出,被解讀為投資人與基金公司的「雙贏」政策,原因在於目前國內基金銷售通路幾乎已是「銀行獨霸」,據七月底資料,境外基金投資總額有五六%是透過銀行,投資人自行向基金公司申購的比率僅一.四%;在此之下,對投資人有利的基金商品,可能因為佣金較低,而無法透過銀行銷售,甚至傳出部分銀行曾以「賣相不佳」為由,要求基金公司改推「熱賣但風險不低」的基金商品。
然而,不少基金業者認為,這項立意良善的政策若要真正發揮功能,仍缺關鍵配套。一位投信前總經理表示,韓國基金超市目前其實不算成功,若要扭轉銀行獨大的生態,不妨學學中國,力推獨立第三方銷售機構。
可推獨立第三方銷售機構
所謂「獨立第三方銷售機構」,簡單說,就是「非銀行、證券、基金公司,但取得證監會批准」的基金銷售業者,中國自二○一二年起開始推動此制,依據官方文件,其推動原因在於「基金銷售市場已形成商業銀行銷售為主……,各渠道之間發展並不平衡,良性競爭格局尚未形成」。
這套作法期望引發的正面轉變,或許可引用被稱為「台灣基金女王」、曾任荷寶投資管理集團亞洲投資中心行政總裁章嘉玉的說法。目前在中國擔任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諾亞正行首席執行長的章嘉玉,曾在一次專訪時如此分析:基金公司賣基金難免「自賣自誇」、向銀行買基金則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而第三方銷售機構,則可以做到中立、客觀、專業的推薦功能。
不過,曾銘宗推動「基金超市」的作法,仍獲多數投信業者按讚。未來資產投信韓籍董事長梁峻源指出,韓國基金超市的效果雖然不算理想,「但不代表台灣行不通,畢竟韓國人本來就不常到銀行買基金,並且,台灣基金銷售手續費,真的比韓國要高出許多。」
投信投顧理事長林弘立表示,金管會建置基金平台,某種程度也像是日後發展第三方銷售機構的「基礎建設」,「目前基金銷售成本太高,在銀行以業績目標為導向下,建議客戶短線進出,也引發不少客訴糾紛。若能使基金銷售通路更多元,避免多由銀行掌控,開創基金平台是必要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