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的預算,龐大的貿易盈餘,更健全的金融體系——開發中世界能有今天,可謂得來不易。投資人因此大舉投入資金,但風險仍然存在。
多年來,每當全球經濟出現動盪,受到最沉重打擊的總是開發中國家。
過去問題層出不窮的泰國、馬來西亞、俄羅斯與印度等地,在經濟上都有相當成長,它們的出口增加,累積下豐碩的外匯。許多新興市場不但預算資金充沛,銀行體系也益趨健全。
在十月一日於華府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與七大工業國年會中,新興市場的債務危機將不再是全球金融首腦們的首要議題,因為他們更關心如何刺激歐洲的成長,以及逼近萬億美元的美國赤字問題。
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已經成為投資人的新寵。根據資料,開發中國家今年新獲的貸款將達八百億美元,較二○○三年增加二成,較二○○二年增加一倍。更何況,新興市場的債信風險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肅清積弊──熱錢再度流入亞洲
新興市場能有如此一片榮景,作為世界最大消費者市場的美國的強勁成長,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中國的崛起更功不可沒。
中國在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九%,成為全球第三大進口國。中國是東亞的經濟火車頭,它幾乎一手創造了全球商品價格的榮景,為拉丁美洲這類資源豐富的地區帶來天賜甘霖,使巴西、祕魯、與智利等國盡皆受惠。
在肅清銀行體系的積弊方面,亞洲各國也有長足進展,不過北京在這方面仍待加強。在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中遭遇重創的南韓、印尼、馬來西亞與泰國的商業銀行,在健全體制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更健全的銀行,意味亞洲新興中產階級的消費者貸款將更加蓬勃。
開發中世界的外匯儲備充分,也是它對抗經濟動盪的利器。亞洲的中央銀行總計累積了二萬億美元的外幣儲備,其中以日本的八千一百九十億美元居首,中國為四千七百億。甚至是在一九九一年一貧如洗的印度,也有一千一百七十億美元存底。
在一九九七年的危機以前,許多亞洲國家也擁有龐大外匯儲備,但它們一般採用固定匯率,而它們的公司也都有巨額短期美元債務。一旦亞洲的貨幣出現貶值危機,它們的債負越重,許多企業也因而難免破產的厄運。但現在,亞洲大多新興市場改採浮動匯率,它們的企業越來越重視透過本國市場集資,承受貨幣風險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對亞洲商業與政府債券市場而言,這是一大利多。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估計,亞洲債券年度集資總金額高達四六○億美元,其中大多數為本國貨幣。南韓、泰國、馬來西亞、台灣等國的銀行與公司,紛紛將信用卡帳款、商業與住宅貸款、甚至將預售機票的營收結合,轉售投資人。這種趨勢強化了銀行的資產負債,使資金得以轉而投入利潤較豐厚的商務,並且分散了風險。
亞洲的銀行也逐步邁出一九九七年危機之後揮之不去的壞帳陰霾。各國政府設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掃盡最嚴重的壞帳。以南韓為例,壞帳已經從一九九九年的五三○億美元(占總放款額一二.九%),減至今年六月的一五六億美元(二.五%)。
但是,在世界經濟體系內可能造成開發中國家動亂的經濟斷層正蠢蠢欲動,每桶幾近五十美元的油價只是其中一項,另一項是中國過熱的經濟。
北京刻正面對龐大的國際壓力,要它放寬對人民幣交易的管制。目前人民幣以七.八的匯率釘牢美元,使中國得享廉價的出口優勢,有利中國高速成長。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副主席羅伯.霍瑪茨(Robert D. Hormats)說,「中國之所以重要,不只因為它的雙邊盈餘,也因為其他國家正根據中國訂定它們的貨幣政策。就某方面而言,亞洲有一個人民幣區。」
緊握美元/美赤字擴大恐將引爆危機
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進行的貨幣干預,對美國縮小經常帳赤字(今年將超過五千五百億美元)的努力,無異雪上加霜。根據美國商務部九月十四日的報告,上一季的赤字擴至一六六二億美元,創紀錄地高達國內生產毛額五.七%,成為「全球經濟最大的、有系統的隱憂」。
所幸其他國家繼續在將它們的出口盈餘與資金流回美國,不過這種情況不可能永遠持續。如果美國不能力挽這股赤字不斷擴大的狂潮,在外國投資人視美元為巨大債信風險的情況下,美元崩盤的可能性將增加。
聯準會也可能實施懲罰性的高利率政策,以提升國內儲蓄意願,迫使海外金主們就範。無論出現其中哪一種狀況,美國經濟都將遭受重創,進而遲滯全球經濟成長。
不過,或許情況不致演變到如此地步。自二○○二年年初迄今,美元已對歐元貶值二八%,但全球經濟未受影響。若干分析家還認為美元將在今年稍後恢復穩定的走勢。但即使是最樂觀的人士,也承認外國中央銀行不能再一味以屯積美元為利用外匯收益的不二法門。
在如何自保、對抗下一輪金融恐慌的事務上,亞洲與其他地區的新興市場確有亮麗表現。但在不斷貯藏美元與操控本國貨幣的同時,這些國家現在應該多注意它們的政策是否有益於全球經濟——如果不然,它們無異正在為下一場大風暴播種。
(By Brian Bremner in Tokyo and Pete Engardio in New York, with Frederik Balfour in Hong Kong, Assif Shameen in Kuala Lumpur, and John Moody in Mexico City, Business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