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恐有貿易戰衝擊、可透過多元化來分散投資風險,長期持續關注企業獲利
二〇二五年Q1剛過,但市場早已迫不及待想知道即將出爐的GDP數據。如果說二月以前整個金融市場對關稅戰的預測主要聚焦在「通膨」,那麼三月之後就開始轉向「經濟成長」,並且引發了劇烈的大盤指數波動。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的GDP預測模型於上個月初釋放可能由正轉負的訊息之後引發市場恐懼;畢竟短短一個月前該數值還接近四%,卻突然出現大幅下降,總有風雨欲來之勢(見圖一)。
經濟預測為何由盛轉衰?最大主因:關稅
為何經濟預測會大轉彎呢?第一,一月貿易赤字創下新高,這很可能是因為進口商普遍預估未來關稅將上升,因此提前囤貨備貨,其中黃金進口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第二,一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創下三年半以來最大跌幅,而零售銷售亦創下近兩年來最大降幅,顯示一直以來表現優異的消費端失去動能。第三,政府為了追求更高效率因此展開大規模裁員,替就業市場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綜觀這些經濟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其背後的脈絡都與川普政府的政策有關──特別是關稅政策。先前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為了避免過度衝擊自身經濟,因此關稅戰很可能會跟川普第一任時一樣,喊得多做得少。然而,光是芬太尼問題,美國就兩度對中國額外加徵一〇%、對加拿大與墨西哥課徵二十五%關稅,且沒有保留談判時間與空間。
整體而言,關稅以及對關稅的預期確實影響了美國經濟各個層面,這也是經濟預測突然急轉直下的最主要原因。美國對外課徵關稅,同時也引來反擊,例如中、加、墨三國便分別祭出不同程度的關稅回應。如果單方關稅演變成多方貿易戰,美國經濟前景是否真的黯淡?
貿易戰並非美國最終目的,因此衝擊可能比預期小
從歷史經驗看來,兩國互相加高關稅壁壘,最終只會降低經濟效益、導致兩敗俱傷;當多國彼此互加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制裁他國時,更可能造成相關產業鏈大規模洗牌重組。就結論而言,確實是:貿易戰會衝擊美國與相關各國GDP。
不過,即使貿易戰真的開打,後續的負面影響也很可能不會如同預期這麼持久、強大。
首先,貿易戰的影響通常是一次性的,而且會很快被市場消化。川普總統在第一任期時,於二〇一八年開啟貿易戰,當時GDP曾一度大幅下降但不致衰退,歷時將近一年(見圖二)。其次,貿易戰的主要目的是「美國製造」,一旦以美國企業為首的製造業將生產轉移回美國,那麼也就無需堅持關稅政策,到時候也可望放寬壓力。
貿易戰考驗本質,美國企業獲利仍有望創高
從金融市場的角度來看,高關稅可能對美國經濟產生傷害,當成長題材出現疑慮時,公債市場會因為經濟下行而走強,資金也會往低基期的市場尋找機會,透過多元化來分散投資風險。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經營良好的公司反而更能在貿易戰中脫穎而出。美國企業的營運實力可說是全球之冠,不僅在科技業、金融業、醫療業等重大產業掌握了核心技術,在娛樂業、快消品業也有強大的品牌優勢。美國企業對上游具有議價力、對消費者具有成本轉嫁力,因此更能夠調整關稅帶來的衝擊,今明兩年標普五〇〇大企業的預估獲利年增率,甚至比去年更高(見圖三)。
短期而言,消息面的衝擊使得股價波動變大,未來仍須關注經濟數據是否有真正惡化;中期而言,貿易戰的衝擊將隨供應鏈重整而消化;長期而言,美國企業擁有最高級別的競爭力,獲利能力甚至可能不降反升。對於美股投資人而言,更須關注企業本身的營運及獲利狀況,避免隨著市場敘事變化而追高殺低。
延伸閱讀: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提供)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由不同財經領域專業研究員組成,以客觀、專業角度,提供金融市場研究與分析,範圍涵蓋各主要國家總體經濟、股市、債市、匯率及商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