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股市這麼旺,你常在看行情,想必獲利不少吧?」
「唉~去年看以巴衝突嚴重,想等等再進場,結果跌幾天就漲到現在了。」
「蛤,你的意思是,這幾個月漲成這樣,你都在旁邊看熱鬧?」
「別說了,就是越等漲越多,現在買不下去了………。」
在餐廳用餐時,意外聽到兩位大叔上述的對話,問話的人滿臉驚訝,沒上車的先生則是懊悔無比。
很想告訴這位大叔,不用難過,機會還會有,重點是建立正確觀念,用對方法。
基期低股票有機會鹹魚翻身
首先,本波上漲是大型權值股墊高了指數,以今年第一季為例,台灣加權指數漲了2,363點,漲幅13.18%,這段期間護國神山台積電漲了186元,貢獻大盤點數約1500點,佔逾6成的比重,事實上有很多企業股價都沒有表現。
附圖一、二,分別為上市和上櫃類股今年以來報酬率,綠色格子標示出有些類股還是負報酬,例如塑膠類股中的台塑集團,受到全球石化產能大增、產品供過於求的衝擊,獲利疲弱,股價處於探底階段,只能等塑化原物料報價止跌回升。
雖是如此,畢竟仍有不少個股股價仍在低檔,未來如果股市持續熱絡,產業或公司的基本面有些許好轉的跡象,在基期仍低的情況下,有鹹魚翻身股價翻揚的可能性。
景氣對策燈號仍在回溫軌道
其次,股市總是領先景氣反應,從目前總體經濟數據看來,景氣走過擴張期前半段正往高峰邁進,需要提高警覺控制風險,但應存在獲利契機。
附圖三為2019年以來的景氣對策燈號,2022~2023年出現11個月代表景氣蕭條的藍燈,今年(2024年)初才進入穩健成長的綠燈,尚未出現需要提高警覺的黃紅燈和過熱的紅燈。
附圖四、五分別為具領先性的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此一指數在50%以上代表擴張、50%以下意味著收縮,如圖,製造業4月份好轉可是還沒進入擴張期,非製造業持續熱絡,惟和2021年的高峰相比有明顯差距。
由上述圖表和說明推估,本波景氣仍處在回溫的軌道,還有上行的空間和時間,股市基期不低但尚未到完全結束的時候。
定時檢視企業業績 決定是否調整目標價位
回到本文開始懊悔的大叔,他常常盯著股市看,為何會錯失大行情?
從對話中可以得知,這位大叔認為”以巴衝突嚴重,想等等再進場”,結果金融市場才動盪幾天,就展開多頭攻勢,他一開始沒買,後來就追不下去了……。
我們環顧身旁,不難發現常有類似的言論:
「兩岸關係緊張,加權指數遲早跌破15000點,寧可等那個時候再來買。」「連巴菲特都在賣台積電,不可能漲到哪裡去,回到4字頭再說。」
當然,也有人超樂觀:
「AI這個趨勢至少走十年,**可以抱到500元!」「90元沒賣,80元幹嘛賣?................70有來再加碼!」
觀察這些投資者的習慣都是預設指數或個股的目標區間,打算到了這些價位才會做動作。
這個做法本身並沒有問題,法人分析師也都會針對研究的企業評估,再運用如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現金流量等方法,推測可能的價格區間,這是合理常見的證券分析。
重點是,法人操作也不是十拿九穩,更定時檢視企業的業績等因素,決定是否調整目標價位,以利加減碼;散戶則常是未固定收集持股資訊,甚至於對不如預期的數據眼不見為淨,就容易錯過行進中的趨勢。
以下有三個方法讓投資者不在多頭市場缺席:
1、設立長期投資部位
短期的股市波動難以預測,但大多數市場的長期趨勢是向上,固定在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中,保持一定的比重布局優質股或市值型ETF,就不會錯失任何一波的行情。
例如,將投資股票的資金分成兩半,一半選擇台灣50(0050)、中型100(0051)、富邦摩台(0057)、富櫃50(006201)、元大MSCI台灣(006203)、永豐臺灣加權(006204)、富邦台50(006208)等市值型ETF,一半以波段或短線操作為主。
2、固定時間進場投資
許多專家鼓勵定期定額(固定時間固定金額)的投資,如果不易執行,至少定期存下資金買進基金、ETF或績優股,這樣不但可以降低市場波動的影響,也會在股市中持有並增加部位。
例如,某甲的公司會在每個月5日將薪水5萬元轉入帳戶,為達成定期定額投資的目的,便在銀行設立每個月6日自動扣款1萬元買基金,並且不會隨意賣出,如果年終獎金多還加碼,這樣每年至少可以投資12萬元在金融市場。
3、尋找可輪動的股票
市場上漲通常有所謂的主流股,也就是某些特定族群會引領漲勢,但是主流股漲多會休息,此時如果牛市尚未結束,資金和人氣會移轉另一個有題材或價值低估的族群,產生輪動。
例如,2023年5月輝達(NVDA)亮麗財報帶動全球AI概念股飆升,這個族群可說是多頭的超級主流股,然而檢視盤面不難發現,近一年來,也有華城、士電等強韌電網概念股竄起,今年的營建股更罕見的全面走揚,永信建、皇昌等數月間漲幅逾倍。
最後,即使運氣不好,在如通膨、地緣政治等因素衝擊下,這波牛市提前告一段落,也不要忘記,多空總是循環,下一次的多頭在醞釀中,保持學習和關注市場,有耐心和紀律的管理風險,就是未來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