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要亂買,看起來只有AI概念股才有長線爆發力!」
「可是這個族群最近都不強,難道其他的股票都不能投資?」
年初ChatGPT暴紅,市場瘋狂追逐AI概念股,它們大漲數月後又進入修正,投資人開始爭論,到底應該布局號稱十年一遇大行情的AI族群,還是應該找尋其他標的?
這個問題背後牽涉的新興科技發展、產業趨勢研判很複雜,還有財務數據、業績變化,個別企業競爭力等變數,要都了解不是很容易。
甚至於,當人們討論重點放在AI,見解會隨著輝達(Nvdia)、廣達、緯創、技嘉等概念股股價漲跌而變化,也隨著做多、做空、短期、中期或長期等不同操作方式,給出不同答案。
此時,我們不妨跳脫買不買AI族群的思維,從「底層邏輯」的角度出發,不難發現,議題背後真正的因素浮上檯面,心中的疑惑迎刃而解。
兩個投資關鍵:業績成長、價值低估
從文章一開始的問題可以看出,表面上,人們想知道的是「要不要買AI概念股」,事實上,真正在意的是「會不會漲」,這句話雖然有點銅臭味,卻是不爭的事實。
再深入探討,股票上漲時題材可能有千百種,不過,歸納統合後主要原因只有兩項——「業績成長」和「價值低估」。
例如,所謂「自動駕駛概念股」、「充電樁概念股」、「元宇宙概念股」等題材,表達的都是未來業績可能大幅成長;所謂「土地資產雄厚」、「轉投資母以子貴」等題材,強調的都是某企業價值可能明顯低估。
換言之, 一切「概念股」,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業績是否成長和價值是否低估才是關鍵,是不是「某某概念股」反而是次要的考量。要成為贏家,最好的方式是「吾道一以貫之」,回歸證券分析,找出有機會表現的標的,才是該關注的事情。
有了以上的觀念,會發現解決「要不要買AI概念股?」這個疑惑很簡單。
基本分析者,就從產業趨勢、財報數據判斷估值是否合理;技術分析者從K線、指標、波浪評估是否適合進場;籌碼分析者從主力、散戶、軋空等進出買賣超研究是否應該持有。
再者,「非AI概念股能不能投資」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呼之欲出。
投資者最好擺脫「**概念股」的包袱,無主觀意見的分析,適合投資的就找機會進場,不適合投資的就觀望,不用糾結在「有沒有AI,會不會BI」的問題,任何股票只要符合自己擬定的選股條件,當然可以列入投資組合。
善用轉強和轉弱訊號加、減碼股票
值得留意的是,個人投資者通常財力有限,為求資金有效運用,實務操作時,可以先將一部分資金在期初看好時布局,另一部分待標的轉強再加碼;在人氣退潮時,也可適時減碼,以保持未來再進場或轉戰的彈性。
因此,雖然無須為「概念股」的觀念所束縛,仍需觀察可能的轉強與轉弱時機並加以因應以提高報酬率。以下為常見的相關訊號供參考。
● 轉強的訊號
- 同族群有三檔或以上的個股營收出現成長:最好是較去年同期有兩位數以上的成長,並且檢視未來接單是否有持續效應。
- 同族群有三檔或以上的個股出現大戶買超:需有持續性,如連續三日或一周三天以上買超,且是外資或投信所為會更具代表性。
- 同族群有三檔或以上的個股出現大量並轉強:如單日成交量高於5日均量五成以上,股價漲幅超過5%甚至於漲停板創新高。
● 轉弱的訊號
- 同族群有三檔或以上的個股營收成長明顯趨緩:例如,單月營收由雙位數成長轉為衰退,或前一季營收年增幅為15%,本季營收持平。
- 同族群有三檔或以上的個股出現大戶持續性賣超:如連續三日或一周三天以上的賣超,來自外資或投信的拋售籌碼會更有壓力。
- 同族群有三檔或以上的個股出量下跌,甚至於跌破重要支撐:如出現數日的價漲量縮、價跌量增等價量背離走勢,指標股跌破季線且季線下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