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上關於量化投資的負面言論和批評層出不窮。原因除了許多量化基金今年以來都正收益、但是主動公募基金大部分還是負收益之外,近期發生了一件事更是讓市場炸鍋,認為都是量化惹的禍。
主要是在8月27日周日,中國四項重大利多政策在同一天發佈,給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期待和興奮。然而,這些預期中的利多並沒有持續太久,而是在8月28日周一早上的短短一分鐘內迅速消失,導致股市出現大幅下跌,形成了一根大陰線。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量化投資。他們認為量化投資是導致股市下跌的原因,甚至將其視為妖魔化的代表。然而,我們需要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量化投資。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中國國內1.5兆元人民幣(以下幣別同)量化策略規模的具體構成;其次,我們需要弄清楚批評量化策略融券砸盤的人,是否清楚整個市場融券的規模究竟有多大?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有助於我們判斷量化策略是否真的在砸盤。
分析一:1.5兆元量化投資規模包括哪些策略?
1.5兆元的量化規模,除去量化CTA(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s)、期權策略及量化套利類策略,再扣除規模不小且交易頻率比較低的公募量化基金,剩下我們主要關注的私募股票量化總規模應該不到兆元。另外要了解股票量化有哪些策略形式,目前中國國內股票量化的主流策略,分為指數增強、量化多頭及量化對沖三類。
大約90%以上規模占比的策略是前兩種,多頭類策略始終滿倉,對沖策略除去對沖端消耗一些資金做股指期貨的保證金以外,剩下的80%以上的資金也始終在股票上滿倉。從這個角度看,8月28日周一市場幾乎所有股票都高開低走並單邊下跌,不能被解釋為量化策略的砸盤行為。
分析二:是不是量化交易行為及高換手影響市場波動?
關於股票量化交易的換手率,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股票量化管理人的集中度很高,30多家的百億量化私募占了絕對大頭。這些百億量化管理人因為規模原因,目前年換手普遍在50到100倍之間,有點甚至已經低於50倍。
但是,不是所有的規模都能夠做這麼高頻的交易及高換手,這意味著這些主流規模的量化平均每天只換百分之十幾甚至更少的股票。所以,按我們測算,量化在全市場交易量占比大約在20%左右,並沒有如市場傳言一半以上都是量化的交易,進而影響市場。
分析三:是不是量化策略用融券砸盤?
關於融券,根據中國證金公司公佈的數據,8月28日全市場融券餘額僅有931億元,並且相比之前一段時間每天850億元到900億元之間的水準,並沒有顯著的提升。
而這個900多億元的融券規模中,非量化的定增大宗交易等特定事件鎖價套利占了很大一部分,量化中性對沖策略融券ETF佔有一部分,人工操作T0的融券佔有一部分,真正量化多空策略融券的占比很小。並且,這類策略同樣持有一攬子股票多頭,就算是量大也不可能形成市場普遍個股的高開低走持續下跌。所以砸盤也肯定不是量化融券帶來的。
分析四:指數增強為何今年以來正收益呢?
量化指數增強除了今年以來正收益,甚至從2021年從市場最高位到現在,該期間多數指數增強還都是正收益(同期滬深300下跌25%)。
什麼是指數增強呢?就是該策略希望每一年漲的時候漲的比對標指數多,跌的時候跌的比指數少,因為每年都有超額收益,雖然市場Beta下跌,但是只要持有時間夠長,超額收益能夠彌補Beta的下跌。
另外,今年以來滬深300、中證500及中證1000指數只是小虧2-3%,只要有一定的超額收益,取得正收益的概率還是較高的。
分析五:監管近期出台交易新規對量化交易有什麼影響?
因為市場對量化的各種負面評判,中國監管單位也在9月1日周五晚上出台《關於加強程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於股票程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主要規定是「程式化交易投資者報告的最高申報速率在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在20000筆以上的,予以重點關注」。
這條對高頻,特別是T0,會造成影響。相關舉措預計可能會對「高頻底倉T0」、「高頻融券T0」策略會有比較大的影響,這類策略主要是私募基金。而公募基金及保險資管無法做類似策略,所以影響不大。
該制度對主流量化投資的意義是積極正面的。監管認可了程式化交易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易方式,同時也認可了程式化交易對提升交昜效率,增強市場流動性的積極意義。
基於以上的分析,告訴我們不能僅憑感覺和情緒來指責量化投資。我們需要深入了解量化投資的規模、構成、交易策略以及監管規定等方面的情況,才能對其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保持理性和客觀,避免被負面情緒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