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證券分析師的眼光,親身勸告股民「不要總想在股海打帶跑」。
身為中國第一分析師,他也曾像其他業內人士一般,追捧趨勢預測、個股研究,他以個人的經驗,告訴大家「不要做短期投資」。很多人都認為短期投資更靈活,當局勢不對時,可以隨時賣了就跑。不過,短期投資是賺取其他股民的錢,長期看下來,這終究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賺走其他人的錢,就是被其他人賺走自己的錢。頻繁進出股市,還有可能會錯過股價上漲的大波段,或者在該跑時來不及,跌了一段後反而捨不得逃,想等股價回漲,於是慘遭「套牢」。反觀上市公司董事,因為他們的股票買賣受到限制,反而更容易因此賺到股票利得。他勸告股民,要慎重的做好股票研究後,才進場買進,這樣就不會因為股價一時的波動而人心惶惶。
做過萬千嘗試,他為何不推「價值投資」和「企業研究」?
既然如此,那是否該學習做價值投資或成長型投資呢?事實上,身為一位分析師,作者也曾崇尚價值投資,企圖找到能持續看漲的潛力股。然而,他卻並不打算把這種投資方式推薦給一般散戶。除了曠日廢時以外,價值投資和企業研究都有著各自的局限和盲點。價值投資容易遇到價值陷阱,買到自以為便宜的股票,結果卻無法創造相應的績效,股價遲遲沒有起色,導致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想靠企業研究來找到一支高成長的好股票,也未必順遂。因為,成長率高或許只是假象,實際上股東未必能因此獲得高收益……何況一般散戶總是忙碌,根本沒有多餘時間進行這些分析研究,因此容易道聽塗說,一知半解就貿然投資,當股價出現波動就會容易心慌意亂,即使投對標的也往往因此功虧一簣……
為何他最終導引出的結論是「指數投資」?打滾股市十餘年,反覆閱讀、思考和推翻自己過去的作法後,他要告訴散戶:做指數投資,才是最實在的方式。
「股票便宜」的3個標準
我覺得,「股票真便宜」有這樣幾個標準:
1. 上市公司紛紛回購股票,不是裝模作樣的回購,而是大幅度的回購,窮其資源回購。
2. 大股東紛紛增持股票。同樣的,不是裝模作樣的增持,而是大幅度的增持,窮其資源增持。
3. 新股發行被大量的公司主動叫停,而不是被政府叫停。最好看到這種狀況:幾乎所有公司都對 IPO 失去興趣,撤回申請,政府只好做擬上市公司的工作,施加壓力,逼他們看在國家的利益上,申請 IPO。最好看到政府部門動員黨員董事長起模範帶頭作用。
大股東和管理層知道公司的內情,遠遠超過我們股民。股民不能自作聰明,要跟著他們做,千萬不能反向操作。比如他們在拚命上市 IPO、增發、配股、減持,而股民還認為股票真便宜,還傻乎乎的高唱「敢死隊」的戰歌。不可笑嗎?
股市的職能究竟是什麼?
首先,股票市場和國內外大大小小的產權交易中心沒有區別,最基本的職能是交換產權,跟農貿市場和大豆交易所也沒什麼區別。第二個職能由此派生出來:某些企業想擴大生產,需要發行新股,引進新股東。嚴格講,為了行使這兩項職能,股市每個星期交易半個小時完全足夠了。
我的兩個結論:
1. 股市好壞和股價完全沒有關係。只要交易所確保交易各方提供的資訊真實準確,並且在自願原則下交易就行了。股市好壞指的是,股票交易所服務態度、工作效率、為客戶保密的情況、 IT系統是否可靠等,與股票指數完全無關。大豆交易所的好壞與大豆價格的漲跌無關,金屬交易所的好壞與金屬價格的漲跌無關,農貿市場的好壞與蔬菜價格無關。如何衡量中國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的工作?主要是看他們的服務態度、服務品質及鎮壓詐欺的效力,而不是看股票指數高低。相應的,交易所或者中國證監會的官員永遠不要向任何人推薦股票,或者煽動任何人在任何時候購買或者出售任何股票,也永遠不應該鼓吹「基金經理要做價值投資,購買藍籌股」等。
2. 短期內,股市必然是個零和遊戲。張三的利潤只能是李四的虧損。而且交易不是沒有費用的,稅務局也是要撈一筆的。所以股民要賺錢,只能靠股票背後的企業中長期為你爭氣。如果你認為你比大多數股民聰明,也也許可以賺他們的錢。但股民做為一個集體,不可能透過政府把股市推高來賺錢。這完全是夢想。推高了的股市必然掉下來,只能幫助那些短期出貨的人賺錢,而讓接貨的人虧錢。
作者簡介_張化橋
1963年出生於湖北荊門,自稱「湖北農民」。16歲邁入大學校門,23歲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1989年初,他赴澳大利亞留學,並執教三年。1994年轉戰香港證券市場,以「敢言」著稱,自稱「投資者的走狗」。曾任職於瑞銀、匯豐等多家外資銀行。現任廣州萬穗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香港上市公司民生國際(938.HK)首席執行官。
在擔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期間,他的團隊連續五年(2001~2005年)被《機構投資者》雜誌評選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其本人亦連續四年(2001~2004年)被《亞洲貨幣》評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出版 《中國最敢講真話的股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