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發言穩定市場信心,帶動A股回漲;投信業者認為,去年跌深的互聯網、地產股未來有回漲空間,至於順應政策的產業,如新能源等,則在能源轉型趨勢下具有成長潛力。
3月16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之會議,針對房地產、中概股下市疑慮、平台治理等議題釋出正面訊號,會後中國股市擺脫多日下跌的頹勢,連6日收漲。
近兩年來,中國股市經歷中國政府大力整改,多項產業包含電商平台、遊戲業、補教業、房地產業等受衝擊,加上去年8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重申「共同富裕」政策基調;儘管2021年中國上證、深證成指分別收漲4.8%、2.67%,但在境外掛牌的中國企業,如阿里巴巴ADR股價全年腰斬、騰訊ADR股價跌逾兩成,「政策風險」成為外資投資中國的關注焦點。
隨著去年底中央經濟會議定調,以「穩定」作為今年經濟、金融政策主軸,多家外資上調對中國股市的看法。年初瑞士信貸在其2022年全球股票策略報告中,將中國股市上調為「增持」,並稱今年3月人大會後到年底20大會議,投票通過習近平第3任期前,中國監管風險將暫時消退。
5檔中概股 遭點名恐下市
匯豐亦在2月將中國股市上調為「增持」,預估今年上證上漲9.2%、深證成指上漲15.6%;高盛則在1月底將中國股市上調為「增持」,預估今年MSCI中國指數上漲16%;瑞銀及貝萊德則早在去年9、10月分別將中國股市上調為「增持」。
即使各家外資紛調整對中國股市的看法,但市場仍未買單,今年以來,用以觀察中國股市港資、外資進出情形的陸股通北上資金外流428億元人民幣,其中近3周外流657.7億元人民幣。
瑞銀(盧森堡)中國精選股票基金產品經理張婉珍說,市場更關切當局對「鬆綁(監管)」是否有明確訊號,「16日劉鶴在金融委會議上的態度做出明確宣示」,且針對市場最關切的三大議題一一回應。
首先,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下市風險部分,1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援引《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點名百濟神州等5檔中概股將面臨摘牌風險。
張婉珍指出,雖然部分以ADR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同步在港股上市,即使下市,投資人仍可以ADR換回港股,但對國際資金而言,「港股流動性仍不及美股。」但劉鶴強調「中美雙方有良好溝通」,預期未來發展應不至於太糟。
富達國際亞洲股票投資總監繆子美補充,據SEC訂的行政程序,下市問題在24年前不太可能發生,若中概股因此下市,將是該法案20年生效以來首度實行。目前美中雙方就中企公開審計資料仍未達成共識,相關政策打擊投資人信心,可能促使更多在美掛牌的中資企業下市,轉往上海、深圳、香港等地重新掛牌。
另觀察近兩周A股漲幅較顯著類股,為去年跌深的互聯網、房地產。會議上,劉鶴針對近兩年監管影響較深的「平台經濟」,提出堅持「可預期的監管」、「紅燈、綠燈都設置好」等發言。
張婉珍解讀,雖然中國政府釋出(監管)鬆綁訊號,但鬆綁程度產業有別,互聯網仍持續面臨監管,「但不至於出現更多預期以外的措施」,因此,互聯網板塊政策利空已落底。
不過,監管措施已對互聯網產業造成實質傷害,過去阿里巴巴、騰訊歷年財報表現亮眼,但日前騰訊發布2021年財報,營收僅成長16%、淨利潤僅微幅成長1%,過去兩年騰訊淨利都有兩到三成的增幅。張婉珍指出,過去阿里巴巴等業者是靠平台上架抽佣,監管政策下,不僅抽佣減少,還要花額外成本扶植中小企業,「但在近兩年股價跌深下,未來仍有成長空間。」
此外,去年中國政府訂出「三條紅線」,導致恒大等地產商面臨違約,但房地產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產業」,若持續收緊監管措施,可能引發骨牌效應,連帶影響金融穩定。
房地產、互聯網具成長潛力
去年底,中國當局鬆綁管制,今年1月人行下調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個基點,至4.6%,被視為房貸利率基準指標,前次下調為2020年4月,張婉珍說:「這次雖微幅下調5個基點,但宣示意義大於放水效果。」
整體而言,去年跌深的類股,今年股價有較高成長潛力,如房地產、互聯網等。目前滬深三○○本益比約15.2倍,低於過去兩年平均17.3倍;恒生指數本益比8.3倍,遠低於過去兩年的13.3倍。以產業別來看,滬深三○○地產指數本益比約6.2倍,仍低於5年平均值8.4倍;此外,順中國政策產業,如製造業、半導體及新能源產業,也有成長潛力。
不過,繆子美提醒,日前中國訂出全年5.5%的經濟成長目標,但近期疫情復燃,包含上海、深圳等城市重啟封城,隨變種病毒傳播力提升,清零防疫成本攀升,目前中國僅4成人口接種加強劑,「中國尚未做好動態清零的戰略準備」,未來防疫成本、難度將持續攀升,可能引發經濟下行風險,其中服務業影響最大。
張婉珍也強調,中國市場雖具長線投資潛力,但「短期可能面臨不可預期的波動」,並舉去年教育「雙減(減少作業、校外補習)」政策為例,當時補教業被迫轉型為非營利機構,在美掛牌的新東方股價與過去高點相比跌逾96%,建議投資人採定期定額,分階段投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