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縮減購債期間,地產、醫療與公用事業類股表現相對強勢。但如今,
聯準會新一輪的縮減購債伴隨濃濃升息氛圍,它們仍是理財族避險兼獲利的好工具嗎?
聯準會(Fed)縮減購債的速度正在加快,原本每月一千二百億美元的購債手筆,在二○二一年十一月先是減到一○五○億美元,十二月購債金額再砍到九百億美元,但每月一五○億美元的收水速度,已被居高不下的通膨壓力逼著加快,聯準會稍早已表明,二二年一月的購債金額較前月一舉減少三百億美元,剩下六百億美元。
如果二○年三月起聯準會每月一千二百億美元的購債金額,是過去近兩年全球股市狂開資金派對的興奮劑,那麼,一進入二二年,這場資金派對歡樂指數就將對半腰斬,並且在第一季結束前急速歸零。如何迎戰聯準會加速扭緊水龍頭所可能引發的市場動盪?也開始成為許多投資機構的急迫課題。
當債券市場的最大買家快速縮手,尋找耐震資產的眼光自然投向具有防禦特質的產業類股。而最簡單的邏輯,是從前次聯準會縮減購債期間的標普五○○指數各類股當中找答案。
昔日避風港 不能照單全收
翻開歷史資料,上回,聯準會是從一四年元旦啟動縮減購債,並於當年十月三十一日結束計畫。根據統計,若以標普五○○指數各類股的漲幅分析,其中有三大產業板塊的表現明顯突出,類股的期間漲幅均在二成上下,分別為地產、醫療及公用事業。
道理不難理解,這三類產業均有「避風港」的防禦性特質,地產類股不少具有穩定租金收益的保護,醫療及公用事業則是需求不受景氣波動影響,同樣有獲利穩定的特質。簡單說,三大產業「穩穩賺」的基本面特色,讓類股在資金面引發的不安情緒中,成了投資者投懷送抱的直覺去向。
然而,回到這一次的聯準會減少購債行動,不少業者提醒「切勿全盤參考上次經驗」,原因有兩個,首先,許多類股經過這一輪股市狂漲之後,本益比墊高的程度今非昔比;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本次減少購債的速度不但更快,而且一旦購債歸零,聯準會極有可能「立刻」啟動升息。
一四年十月底,聯準會縮減購債計畫結束後,一直到十四個月後的一五年十二月,才首度升息一碼至○.五%。這一回,隨著通膨時間延長及經濟快速復甦,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將在縮減購債結束後不久,就啟動升息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