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重挫!」、「台股大跌!」每當股市震盪,恐慌情緒蔓延時,你就會選擇賣出手中持股?據研究,除了市場趨勢、法人動向影響外,符合某些條件或人格特質的投資人,也比較容易在股市下跌時,出現恐慌性拋售行為。
麻省理工學院(MIT)於今年8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男性、45歲以上、已婚、有孩子(扶養親屬人數較多),且自認具備出色投資經驗及知識」的投資人,相對容易在股市下跌時,感到驚慌失措,進而拋售持股。
這項研究指出,恐慌性拋售並不常見,在任何時間點(資料分析期間為2003至2015年),平均都只有0.1%的投資人會這麼做,但當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恐慌性拋售的發生頻率,就會較基準值高出3倍。
逾3成投資人恐慌拋售後 就未再重返股市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截至2015年底,有超過30%的投資人,因恐慌而賣出手中持股後,就再也沒「重返股市」。
然而,上述行為,卻讓這些被股市「嚇跑」的投資人,未能參與反彈行情,失去獲利機會。
根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研究,從2020年一路回顧至1930年可發現,當股市暴跌時,許多投資人會因恐慌而賣出股票,但股市中最好的日子,往往伴隨著最大的跌幅,「恐慌性拋售,恐使長期投資人,錯過那些最好的日子,降低了回報。」
理財規劃師諾斯拉普(Jake Northrup)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你所做出最糟的事情,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點拋售,導致你無法參與未來獲利。」
諾斯拉普認為,投資人應檢視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若無法忍受市場波動,就應考慮減少資產配置中的股票占比。
先思考3件事再決定進場與否 靠「定期定額」降低情緒干擾
投資諮詢公司Waddell & Associates理財規劃師貝莉(Teresa Bailey)指出,即使投資人了解,於拋售後再度進場,有機會創造長期回報,但他們往往對於何時該進場,感到焦慮,「因為你不想再犯錯,所以(焦慮)情緒會在重返市場時被放大。」
貝莉建議,與其不斷等待時機,延後重回股市的時間點,不如採取定期定額方式,參與市場,藉以避免投資決策受到情緒干擾。
財富管理公司Bone Fide Wealth創辦人暨總裁博納帕斯(Douglas Boneparth)則提醒,投資人在進場前,得先思考以下3件事。
首先,你損失得起嗎?投資金額必須控制在自身經濟能力,可承受的損失範圍內;其次,若投資標的為個股,先透過財務報表或產業分析報告,掌握公司營運狀況;最後,評估這項投資,是否符合整體策略,博納帕斯建議,在投資組合中,將5%至10%,分配給個股,其餘則可布局追蹤大盤的被動型指數基金。
博納帕斯認為,上述思考及投資配比,有助降低風險,即使在個股(或其他類型資產)上看走眼,也不至於危及整體策略,若選對標的,則可為投資績效加分。
延伸閱讀:中國限電風暴延燒!一表掌握6檔焦點股 「這幾檔」今年漲幅勝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