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的時候,往往是一個買點,但一般人在嗅到整個空氣中充斥著恐懼,擔心經濟大蕭條再起,還是不免會懷疑,跌了30%之後,會不會再跌30%?但歷史告訴我們,經濟成長有週期性,也有強大的靱性,政府和中央銀行也會進場支持經濟度過難關,除非整個經濟體系都發生問題。當整體經濟即將反彈的時候,股市也會快速地反映出來。
然而,金融狂熱和渾水摸魚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投資人一旦陷入這兩種情況,血汗錢可能跌得一乾二淨,這是個股投資一定要避免的。
我常常告訴自己,雖然我很幸運,但沒有幸運到可以不勞而獲。金融狂熱和渾水摸魚可以說一個是陽謀,一個是陰謀。金融狂熱是陽謀,明明白白告訴投資者,公司不賺錢,但許多投資者仍然相信著不切實際的美好未來,即使股票漲到不合理的高價,還是深信它會持續上漲。但是當賣壓出現時,股價往往迅速地大跌,令投資者措手不及,留與不留,變得難以抉擇。更困難的是,金融狂熱的漲跌有時候非常類似新興的成功科技股,數據和好的判斷力是分辨真假的工具。
「渾水摸魚」這句成語,2011年第一次出現在金融用語中,當時有位在上海做生意的美國年輕人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他發現一家在加拿大上市的嘉漢林業公司(Sino-Forest Corp)帳目有問題,不斷造假資產和銷售量。2010年,該公司甚至宣稱光在雲南省就賣出5億美元的木材,布洛克親自察訪嘉漢林業的工廠和林地,發現帳面上的數字和事實完全不符,工廠像是廢棄工地,員工一問三不知,林地要不是不存在,就是浮誇濫報。
最後布洛克寫了一份〈渾水研究報告〉(Muddy Waters Report)揭露醜聞,嘉漢林業的股價因此大跌,並在2012年3月宣告破產。這份研究報告和布洛克從此聲名大噪。除了嘉漢林業,布洛克又陸續揭發了好幾家類似的公司。
渾水摸魚可以說是陰謀,表面上公司有效地成長獲利,骨子裡卻是一堆垃圾。即使在眾多會計和法律的監督下,渾水摸魚的例子還是年年層出不窮。
金融狂熱與股市崩盤的關係
金融狂熱和股市崩盤有些類似,但不完全相同。股市崩盤往往影響到整個股市,不分好壞一起大跌,所以是撿好股票的時機。金融狂熱則發生在特定類型的股票或資產,是局部性的,這類公司要不是賠錢,就是獲利率低,但是當眾人一窩瘋地相信這股狂熱,股價往往漲到極不合理的地步。
在過去的歷史上,金融狂熱與股市崩盤往往發生在同一時期,2000年的股市崩盤和網路泡沫化有不可分的關係。大部分網路泡沫化的公司都屬於納斯達克指數,雖然納斯達克指數中也有好公司,比如微軟和蘋果,但在2000年時,指數裡充斥著新興、不成熟的網路公司。從1995年至2000年,納斯達克指數上漲了400%,因為網路泡沫化,在2000年狂跌78%,標普500也跟著跌了49%。之後納斯達克花了超過14年才回到2000年的最高點。如果把通貨膨脹和股息一起算進來,納斯達克等於花了17年才回到2000年的價位,而標普500花了不到7年就回到2000年的最高點。
金融狂熱可能引發股市崩盤,也可能不會。金融狂熱也不是股市崩盤的唯一因素,其他的經濟問題也可能導致股市崩盤。造成金融狂熱的公司會從市場消失,但龐大的經濟體系會反彈,回歸正常,整體的股市會隨著時間漸漸恢復獲利和市場價值。狂熱的最後往往是一無所有,早進去早出來的投資者算運氣好,中後期的只有賠錢收場。但股市崩盤卻是買入的時機,崩盤後,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