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金管制越嚴格,裡面的錢就越想跑出來。
理解這個趨勢與市場習性,就能知道,台商的錢回籠也是很難停止的潮流。
兩年過去了,人民銀行對資金匯出的管制比上屆政府更嚴,實際上也就撲滅外資大舉進入A股的可能。
這是意外嗎?不是。回顧台灣證券市場的歷史,相同情節也發生過。在金管會出現前,證券市場的管理單位叫證管會,上個世紀的台灣,證管會希望開放這些管制,央行始終如一地反對。最終是在美國政客關切,還有加入世貿組織的壓力下,才使央行讓步,解除相關限制,資本帳得以解除。
效應一是外資源源不斷入台,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再也不是稀罕的東西;效應二是台資源源不斷外逃。
央行的統計顯示,到上個季度為止,資本帳已創下連續二十六個季度資金外移的紀錄;但台股貨真價實成為所有退休金、國家基金的可投資標的。
從台灣的經驗看來,A股要成為指數成分股,吸納世界的退休基金來投資,核心在中國外匯政策,而非證券市場的作為。而外匯政策的變動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會被其他事情牽扯。
台灣從缺外匯,到錢淹腳目,用了約三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經濟開放差不多也是相同的時間,累積出可觀的財富,在國際市場上開始以買方的身分出現。但外匯存底累積量已經超過一般認為,台灣政府並未主動解除原來的外匯限制,而是年復一年,被最大貿易來往國──美國,列為不公平貿易對手國、外匯操縱國,再加上世貿等國際貿易機構談判,才勉強打開窗戶的。
同理可推,中國的開放也不會順風順水,一定是在某個壓力下才會落實。
台灣是兩千多萬人的國家,中國是十四億人的國家,雖然分治已久,但是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很多問題性質相同。在外匯管制這件事,台灣從以前就有地下通匯管道,繞過中央銀行的管控,中國當然也有,台灣錢不愛台灣,中國錢又何嘗愛中國?我們的統計顯示,台灣人連續二十六個季度把錢搬到海外,中國的資訊不透明,但是中國人搬錢的能力更勝台灣,不到五年的時間,中國的外匯存底已經少了一兆美元。在這種情況下,人民銀行敢把這個縫打得更開嗎?
這是金融市場的通性,漲的有人追,跌的時候大家都忘了要撿便宜。當中國這個門關得越緊,裡面的錢就越想跑出來。理解政策趨勢跟市場習性,就能知道,台商的錢回籠也是很難停止的潮流。在這一趨勢下,台灣不動產已經築底完成,就算不立刻反彈,也沒有跌的空間,股市分到的錢,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