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陸股雖創股災以來新低,讓當局放慢改革腳步,專家認為,若人民幣確認落底,下半年有機會重啟下一輪行情。
陸股在第一季雖重挫,上證指數甚至來到股災後最低的二六三八點,然而隨著全球股市紛紛反彈,陸股也回頭上漲,令人對後續行情重燃希望。如三月二十一日,滬深兩市成交量合計突破九千億人民幣,接近牛市時水準;而且當日,融資金額也大增二.二%,創去年十一月以來新高。
陸股後市能否完成打底、進而轉強?官方態度至關重要。正因去年股市暴起暴落,嚴重衝擊經濟、社會,中國政府對此十分警惕,兩會期間,已經有多項改革戞然而止。如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強調,註冊制改革不能冒進;另外傳聞已久的戰略新興板,也未列入「十三五」政策規畫,讓市場跌破眼鏡,可見未來一段時間,現有審批上市制度仍將維持,陸續由美國下市的中資股,藉由戰略新興板大量分流資金的憂慮,也可暫時解除。
美國升息機率大 人民幣走勢還有變數
展望陸股後市,重點仍在於人民幣匯率。儘管美國聯準會三月維持利率水準不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博鰲論壇中重申,人民幣會在合理均衡水位保持穩定,但元大投顧上海代表施汶秉認為,一般預料,六月美國升息機率仍很大,若聯準會主席葉倫再升息,人民幣走勢恐影響陸股。
施汶秉分析,近來陸股量能回溫,不過大致看來,並無新資金加入;且第一季財報公告期逐漸接近,房地產、金融、能源等重量級產業,財報可想而知不會太好看,屆時指數勢必在權值股摜壓下,承受另一輪下檔壓力。
雖然新能源車、VR、無人駕駛等新經濟相關產業,依舊表現活潑,但總體經濟放緩沒有見底,施汶秉認為,待下半年供給側改革、房地產調控新制等政策的負面影響一一浮現,養老金入市、A股納入MSCI等題材助陣,資金信心才有機會回籠,進而拉高指數。在此之前,頂多只能期待跌深反彈。
去年以來,在台股約千億元成交量中,陸股ETF幾乎每日貢獻十分之一,今年又新加入三檔香港ETF,可見國內投資人對陸、港股市的興趣大大提高。不過這兩個市場屬性與台灣相去甚遠,該如何熟悉市場,進而能上手操作?安聯大中華投資團隊經理人鍾兆陽有獨到的看法。
港股首重流動性 陸股多靠內需消費支撐
鍾兆陽在台曾擔任安聯台灣大壩基金經理人,多次獲得國內基金獎項,在他任內,這檔基金報酬率達一一六%,大幅超過同期台股大盤的三九%,堪稱是冠軍操盤手。去年五月他轉戰香港,在安聯資產管理的大中華區團隊任職。在鍾兆陽眼中,陸股與港股各有特色,必須多花時間琢磨、「接地氣」,才可以游刃有餘。
在港股方面,鍾兆陽認為,香港有來自海外法人的大量資金,這些資金進出部位可觀,即使在交投清淡的日子,港股成交量也有七、八百億港幣(約新台幣三千億至三千四百億元)水準,是台股好幾倍,因此選擇港股首重流動性,接下來才是以基本面、公司治理成果等面向篩選。「(在港股)流動性愈差,估值也會愈低。」鍾兆陽強調,因此市場最熱絡的,都是成交量大的龍頭企業,這一點,和台股經常追捧市值中小型的成長股頗為不同。
如何判斷港股後市?鍾兆陽建議用兩個指標,分辨短線與中長線趨勢。短線方面,因為香港採行聯繫匯率,投資人可以用港幣、人民幣,搭配其他東亞貨幣匯率強弱,解讀資金正在流入或流出港股。至於中長線的買賣時機,仍舊視中國的總經數據而定。
在陸股方面,鍾兆陽認為從上市公司到產業,陸股生態都遠比台灣複雜許多。
首先,陸股尚未完全接軌全球,因此國際間任何多空消息,傳導至陸股,拉抬或衝擊的效果較不顯著。其次,當前媒體、網路紅人最關心的焦點議題或事件,往往也會對投資產生影響。這點聽來有些難以捉摸,卻是鍾兆陽研究的重點。
例如,鍾兆陽就直言:「以前我們在台灣⋯⋯習慣以出口為主的經營模式,研究一家公司,先問產品是什麼?上游廠商是誰?主要客戶有哪幾家?但在這邊,結構大不相同,有太多潛規則,最難之處在於,較少上市公司仰賴出口,多半是靠內需消費或政府、民間投資。」他分析,中國還有大量上市國企,資源歸屬國家所有,經常有猜不透公司經營思惟的困惑。
例如政府決策何時改變,企業在何時必須落實相關計畫,這些,都是他仍在摸索的領域。因此鍾兆陽建議,投資人在布局陸股ETF之餘,若要進一步操作陸股與香港的個別股票,最好有足夠時間揣摩、習慣這種生態。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