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金融政策引導的牛市,使得資金往中國移動的情形早已屢見不鮮,而若檢視十三五規畫建議文,可以發現,過去一年來衝擊台股的各種中國金融改革方向,仍將會是十三五期間的金融政策重頭戲。
例如,今年以來,中國先後開放大額存款業務、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接下來預期金融改革將持續推行,包括取消短期存款利率上限、逐步退出干預外匯市場等,將使人民幣邁向國際化。
中國本身,也正積極改寫過去的金融遊戲規則:像是「深港通」有機會在明年實施,讓中國股市全面對海外資金開放;「註冊制」改革,則使得未來新股上市籌資更加市場化,不再讓新股成為市場暴漲暴跌的原因。
現象一:中國啟動匯率改革,全球股市遭殃
而從甫於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三個五年規畫建議文」中,可以發現,上述政策方向必然還會是十三五的重頭戲。
十三五建議文中,明白寫到「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等字眼,也強調必須加強股市融資功能;換言之,「放寬匯率波動」與「深化資本市場」,仍將扮演十三五期間的中國金融政策主軸;在此之下,過去一年來各種相關政策對台灣資本市場所造成的影響,恐怕會是每個投資人必須習慣的常態。首先,是人民幣匯率波動擴大的影響。
八月十一日,中國人民銀行無預警調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參考前一日的市場匯價,此舉造成人民幣三天貶值三%,新台幣兌美元也連帶貶破三十三元。
人民幣貶值後,匯市資金全面跟進避險,進而引發全球一波股災;八月二十四日,道瓊工業指數單日暴跌千點、台股跌幅一度超過七.五%,其他各地股市也幾乎無一倖免。
「未來,匯率的靈活性會進一步加大。」五中全會期間,中國農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如此解讀未來匯率政策,此說法,意味著經貿程度與中國高度相關的台灣,必須開始習慣更靈活的人民幣匯率環境。
至於十三五「繼續深化資本市場」的政策導向,直接影響就是排擠台股動能。而其衝擊,從過去一年陸股ETF(指數型基金)在台盛況即可想見。
現象二:陸股ETF成交爆量,占集中市場成交值近六%
陸股牛市展開前,投資人僅有寶滬深等四檔ETF可選,短短一年,相關商品倍增至十一檔。不僅如此,今年前十月,陸股ETF成交金額達一.○五兆新台幣,占集中市場五.五八 %;對比去年全年,陸股ETF僅占一%,成長數倍。可見即使中國經濟基本面疑慮未除,陸股還一度暴跌四成,但今年政策行情實在太吸引人,資金仍相當願意追捧陸股。
然而,陸股ETF強力吸金,難免令其他標的受資金排擠。一位券商主管就感嘆:「(陸股)ETF雖創造可觀證交稅收,但對產業沒有實質助益,資本市場國際化不能只是單向發展,台灣業者也應積極到海外發行台股ETF,讓資金有進有出。」
另方面,中國創設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轉讓系統),也成為不少上市櫃公司股價一度大漲的原因。
相較中小板、創業板嚴格規定,新三板限制少、掛牌程序相對簡單,尤其具備高本益比,對台商相當有吸引力。
現象三:高本益比誘人,台商子公司掛牌新三板
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指出,即使陸股改採註冊制,IPO(首次公開發行)家數大幅成長,令市場本益比隨之下調,但預期仍將高於台股。
對照台股整體本益比僅十五倍,陸股公司普遍享有四、五十倍,甚至百倍本益比,企業選擇何處掛牌,答案不言而喻。日月光購併環隆電氣,在台下市後改名環旭電子,並在上海掛牌,目前本益比便達四十五倍,總市值逾二八三億元人民幣(約一四六四億元新台幣),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認為,台灣企業應該要轉型為控股公司,以不同子公司在外掛牌籌資,利用中國資金、與對手在當地市場直接競爭,並將獲利匯回母公司,是較為可行的作法。
例如,精誠資訊轉投資四方精創,今年五月在創業板上市,目前本益比高達一三九倍,總市值逾七十六億元人民幣(約三九三億元新台幣);台驊控股孫公司上海耀驊、F-合富子公司合璽醫療,甚至是投資金額高達七.五億美元、台玻轉投資的實聯化工,都有登錄新三板的打算。
觀察以上現象,中國金融新政上路,確實讓台灣資本市場泛起陣陣漣漪。未來幾年,中國勢必在十三五規畫的架構下,揮出更多金融改革重拳,投資人在選擇標的之前,充分研究中國政策「轉骨」的方向,對布局更有加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