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是最近中國十分流行的政治熱詞,也是對目前經濟形勢的最新解讀。
二〇一四年五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到「新常態」概念,此後這個名詞愈來愈被各界人士討論。直至十二月九日,年度最高規格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幕,會中首次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已步入所謂的「新常態」。意味過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結束,而七%左右的中高速水準將成為下一個新思維。
新年一開局,中國多項宏觀數據幾近大幅回落。儘管增速放緩早已在預期之內,不過降幅之大,卻在市場意料之外。無論消費、投資、工業及製造業等指標,均紛紛降至數年新低水準。這些普遍下滑的數字,似乎也正呼應先前政府對經濟前景不甚樂觀的預期。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欠佳的經濟數據,幾乎與近期持續創下數年新高的陸股,形成強烈對比。
股市與經濟走勢背離,是這波陸股上漲最明顯的特色。自去年中旬以來,中國企業獲利由二十%的高成長,大幅滑落至萎縮八%。然而,股市的表現卻是大相逕庭。在短短半年間,上證指數強彈逾六成,足以顯見在無基本面支撐下,這波大盤漲勢確實頗耐人尋味。
市場多以降準降息預期,或一系列改革紅利等題材,來解釋陸股這波的大漲行情,但事實上,最主要的動力來源,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資金行情。其中,融資融券及理財商品資金在這波股市勁揚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推波助瀾角色。
三月以來,股市行情再度顯現,上海與深圳兩地交易所的融資融券規模亦不斷增大。截至第一季底,餘額已高達近一.五兆人民幣,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且光是今年以來的規模即增長四成以上。同時,理財資金及民眾存款也是推升成交量破兆來源。根據中國理財商品市場報告顯示,二〇一四年理財商品餘額正式突破人民幣十七兆元。其中,逾九成配置於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不過,在政府大力整頓影子銀行,及人行二度宣布降息效應下,理財商品與銀行存款已逐漸不再具有吸引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年約有一兆的理財資金流向股市,成為陸股上漲的另一個重要推手(見圖)。
今年兩會剛於三月中旬圓滿落幕,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關於資本市場的內容共有八十六次。這是近八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對資本市場著墨最多的一次,足以看出習李政府對於金融體系改革開放的重視,這對於一向具有濃厚「政策市」色彩的陸股而言,無疑是個利多。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後,未來的股市將更多反應兩會諸多重大改革的提案進程。當前陸股的大漲,或許只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