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解決紅色供應鏈的威脅,不能提升到零庫存的水準,也就只是在第二級競賽中活下來,無法成為第一流的經濟體。
看某公司資料,出貨量與銷售一直對不上。負責人說,貨送到客戶的倉庫,還是算公司的庫存,等到生產線取料之後,才會認列銷售;也就是存貨的成本與風險,都在供貨商身上。
存貨是一家公司的資產,與現金不同,這是有折價危險的資產。除了少數時候原料漲會帶來資產增值的好處之外,大多數時候庫存是資源的消耗項,在消費者口味變換快速的電子與時尚產業,今天的庫存就是明日的負債,所以能推掉就是好事。
最早公開這麼做的是豐田汽車,零庫存早就成為該公司的經典教案。可是,要維持生產線正常運作,怎麼可能沒有庫存?只是把這成本轉嫁到供貨商而已。透過企管教育,這招傳遍天下,不再是豐田的大絕招。同樣,替客戶背庫存的痛苦,也超越汽車業的限制,感染到所有談判能力不對等的零件廠商。
這可以合理推估,可以轉嫁庫存,就是在獲利上挖一條護城河;反之,自己背庫存的,就落到要仰攻山頭的悲劇。拿現在血腥殺戮的手機來講,最賺錢的蘋果,需要背庫存嗎?iPhone 6S上市前幾千萬支的預備,是誰出錢買零件?反之,落難股王宏達電,推出不到半年的M9、E9,已經在自家與電信公司的庫房中積灰塵了吧?
最賺錢的龍頭廠商,帳上的存貨與營業額不成比例,需要準備庫存的公司,就算賺錢,本益比也相對偏低。通常在分析上,需要以庫存原料推估未來營收的產業,最常見就是資源類,像石油業這種。台灣少資源類公司,營建業是少數符合這項標準的產業,手上要有土地儲備,未來才有推案能力。做這種產業分析的基本能力,就是估算公司手中土地的價值,台北蛋黃區的土地,就比苗栗山區的值錢許多。
很明顯,就算過去幾年不動產飆漲的時候,這類公司的估值,也是屬於偏低的。
除了自己存貨這個標準之外,還可以衍生一個投資上可以參考的訊號:如果有能力幫客戶處理庫存問題的廠商,就比沒能力的對手有優勢。這是早幾年台灣廠商,幹掉外國競爭者的大殺器。
什麼是背庫存能力?主要是財務調度,口袋深就背得起,而且股價本益比高,可以輕易從證券市場拿到便宜的資金,更是系統化的強點;再來就是量,數大就是美,用訂單量砸死不肯配合的上游。這兩個條件,現在都被中國廠超越,台灣勝過中國的只剩下銀行貸款利率低。我們投資人不只觀察趨勢變化,當我們的資金湧入,讓台灣股市本益比墊高的同時,也增強這些公司業務上的競爭力。
把這個零存的觀點放大,對比仁寶幫戴爾、惠普背庫存的模式,台灣與韓國就是在幫美國、法國背庫存;中國、印尼又幫台灣、韓國背零件的庫存。
假如我們解決紅色供應鏈的威脅,不能提升到零庫存的水準,也就只是在第二級競賽中活下來,無法成為第一流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