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知道本益比觀念不能直接用在選股,但這還是重要的指標,前幾回台股上萬點時,都是由所謂的三高股帶頭,這回顯然是不同模式。
先前談過本益比無法標準化的困境,可是這又是最常見也最容易取得的財務比率,值得時時拿出來檢討演練。
為了說明本益比的沒意義,我從雅虎財經上擷取三檔股票:蘋果、亞馬遜與阿里巴巴。這三家公司都是熱門股,有很多法人、專業投資者、學者,甚至散戶當沖者在追蹤,沒有因流動性不足造成的誤差,股價充分體現教科書上說的自由市場均衡價格。
經過專業人士消化各種資訊後,蘋果股價一百三十美元,本益比十七.六倍,總市值七千五百八十億美元;亞馬遜股價四百四十美元,公司還在賠錢,本益比是負的,總市值為兩千零六十七億美元;阿里巴巴股價八十五美元,本益比四十四倍,總市值兩千一百七十億美元。
猜猜看,從年初到現在,哪一檔股票的股價漲最多?
從本業來看,蘋果賺最多,而亞馬遜賠錢;從題材來看,阿里巴巴是新上市股,三不五時就有新聞,關於馬雲的造神運動,更是多不勝數。但是單論股價表現,今年漲幅最大的是亞馬遜,從三百多美元漲到四百四十美元,漲了一百多美元。
讓時間倒轉,回到二○一四年的耶誕節,充斥著關於Apple Watch的猜測、阿里巴巴掛牌後的激情,還有美國耶誕節網路銷售業績的估計。根據這些資訊,還有已經公開的財務數字,喜歡的話可以再加上線圖,會得到該買亞馬遜的結論嗎?
我是不會買單的,所以賺不到這個錢,就算搭時光穿越機到那個時點,不會買還是不會買。必須承認,能力有限,有些類型的股票就是看不懂,都已經說是做夢了,就別用理智去分析。
雖然知道本益比這觀念,不能直接用在選股,但是這還是個重要的指標。比方說,蘋果電腦本益比「只有」十七倍,這就制約了其他科技股或高成長股的上漲預期。管理最好、產品力最強、地球上最會賺錢的公司,本益比都只有十七倍,那同類型的公司,憑什麼享有更高的本益比?
當然,這個問句也沒多大道理,只是問的人多了之後,就會產生影響。比方說,台灣的股王大立光,它的高成長、高獲利受益於大客戶蘋果電腦的訂單,如果這個主要客戶的本益比一直在二十倍以下,大立光恐怕也很難超過太多。因此大立光的股價上漲,只有靠獲利成長來帶動,無法依賴本益比的調整來拉抬。
前幾回台股上萬點時,都是由所謂的三高股帶頭:高獲利、高成長、高本益比。第一次的金融股,以及後面兩次的電子股,在當時都是獲利成長最快,同時也是整體本益比最高的類股。這回顯然是不同模式,領先股蘋果本益比只有十七倍,沒有高本益比。
如果沒有特別原因讓蘋果本益比突破,那麼大盤的空間就會受到壓抑。假如信這套說法,那麼這個萬點行情,就該保守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