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決策有不同門派,各有參考價值,卻也都不是萬靈丹,股民們在選擇投資方法時,應掌握技巧使出合用招式。
投資決策,除了基本面、技術面這個最大的門派差異之外,在各自領域裡也有很多支流。支持技術分析的人認為,掌握這門技巧可以在對的時間買到對的股票,能快速賺到大錢。
但是怎樣挑到對的時間,選到對的股票?就各家各話,有用歷史價格畫圖的,有的說以成交量為準,都有道理,也都不是萬靈丹。最後變成和武俠小說寫的一樣,學武功已經很難,更難的是在打鬥時候,使出合用招式。
基本分析好一些,反正那些財務指標都有客觀性,願意認真使用,大致上差不到哪去。最大的分歧在於建立投資組合的策略,分成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兩派別。
主流派是由下而上,就是挑個股。主動操作的基金經理,還有存股、價值投資法的,都是由下而上。舉最明顯的案例,九○年代電子股主導台灣股市的過程中,聯電的股價與台積電相去不遠,兩家公司的價格就差幾塊錢而已。可是些微差異經過這些年累積,原本聯電股價是台積電的七、八成,現在只剩一成,光是一股台積電過去十年的配息,都可以買到兩、三股的聯電。平平都是買晶圓代工股,但兩家公司股東的命運大不同,正是股民們需要由下而上的最大證明。
那麼,由上而下就一無是處?還是那句老話,沒有無用的招式,只有用對、用錯的區別。大師級的墨比爾斯、羅傑斯,甚至索羅斯,本質上都是用由上而下的邏輯,以總體經濟面的變化,作為投資組合分配的依據。
認真檢討起來,我們都是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在做投資。這兩年,台灣最吸金的投資是人民幣定存,一年多的時間抽調上兆的資金。時間放長為十年、二十年,最熱門的金融商品是高息的海外基金。為何?就是利率高啊,那有什麼分析。前兩年日本首相安倍搞貶值印鈔票,買日本基金;最近中國弄那個滬港通,A股、B股、H股一起漲翻天。都是選市場,不用選個股的發財實例。
不只固定收益是這樣,這些年成長最多的被動式投資指數型基金,讓投資人更容易採用由上而下的投資方式。看好台股就買○○五○,看好中國股市就買○○六一,以後還會有更多其他股市的指數型推出,讓跨國投資就與去超市買菜一樣方便。
九四七期寫「大陸股市變A貨」時,中國相關市場已經漲了一段,上證指數突破四千點,更是強占全球財經媒體的大版面。但是公布出來的經濟指標卻很不給力,成長率持續衰退,外銷沒有起色等等。由上而下的基本面操作法,用在中國明顯失焦。
在一二年以前,中國經濟高速成長了三十年,但是股市多頭有幾年?概略說,大概就十年漲一次。不管那一次的漲幅有多凶猛,但明顯和經濟表現是脫鉤的。所以高成長率不見得有牛市,反過來說,成長率衰退必然就會造成熊市?
個人以為,中國人高儲蓄率,銀行裡的錢就超過一百兆人民幣,不能投資實業,原本最愛的炒房又不行了,黃金、石油啥的又被電得吱吱叫,只剩股市一途,中國股市看回難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