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在中國資金追捧下,展現難得一見的帶量大漲,引爆一波多頭熱潮,投資人若能分辨市場熱度訊號,學會三種主要交易機制差異,就有機會參與這波大行情。
二○一二年以來,香港恆生指數都在二萬點至二萬五千點之間來回整理,當美國、德國、日本、中國股市相繼創波段甚至歷史新高,沉寂一段時間的港股,直到清明節假期後恢復交易,終於突圍而出,展現大行情。
這股資金潮之強勁,令香港金管局三度出面,承接金額達二百億港幣的買盤,才穩住港幣匯率。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亞太區股票副主管何偉華認為,由於A股目前價位,仍較H股來得昂貴,當中國資金繼續流入,港股應仍有上升空間可期,而A股與H股的差價題材,將繼續成為未來幾個月重要的選股主軸。
中國資金潮南下 港股噴出
是什麼原因,刺激香港金融市場水溫急速上升?答案是,「滬港通」(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引進的中國資金,終於大舉南下。
自滬港通啟動以來,多數的日子裡,港股通交易顯然都十分冷清。市場目光焦點,多半擺在北上買入上海股票的海外資金。
但是當三月底,中國證監會修改規定,允許國內公募基金直接投資香港股市,市場就立刻解讀為,政府有意引導資金,前進相對便宜的港股市場。嗅到商機的熱錢,便全力向香港衝刺。因此四月七、八日,由上海資金買進港股的港股通,連續兩天在下午二點時,便已用完額度,恆生指數成交量更連續三天打破二○○七年紀錄。
更重要的是,當中、港股市加溫,中國政府已經明言,今年上半年將進一步推動「深港通」(深圳證交所A股及港股),由於深圳股市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有不少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如果三個交易所實現互聯互通,資金大舉湧入中、港的趨勢將更顯著。
後市指標 觀察港股通額度
暴漲過後,該如何判斷港股後市?富邦證券資深協理鐘瑞釗認為,觀察港股通的使用額度變化,能否維持高檔,對投資人而言,是一個最容易觀察的風向球。
如果日後像四月七、八日,港股通持續「買爆」,甚至擴大成交限額,那麼便代表來自中國本土的資金,對港股仍然興趣濃厚,準備進一步提高持股部位,港股的買盤力量自然更加可觀。
相反地,如果買盤急轉直下,實際成交又恢復到占限額一○%上下的水準,代表中國本土資金暫時不再進場,後市陷入回檔整理的機率也將提升。
此外,港股與台灣證券市場的交易制度,有一處明顯區別。鐘瑞釗提醒,由於香港股市的指數與個別股票,都沒有漲跌幅限制,暴漲暴跌是常見案例,因此下單時必須特別注意。像是中國南車、北車公司,日前因為雙方合併案過關,光是四月八日一天,在香港就雙雙暴漲逾四成。投資人實際下單時,一定要睜大眼睛,才不會亂了方寸。
對習慣漲跌停制度的台股投資人來說,如何降低港股急劇波動風險?
鐘瑞釗指出,最好的方式就是採取「限價單」交易,也就是限定價格範圍,避免以市價買賣,而在股價劇烈轉折的瞬間成交,導致損失。
採限價單交易 防劇烈波動
港交所規定,投資人下限價單有「最佳十檔」限制,意即如果是買進,掛單範圍可由向下二十四檔,至向上十檔價位;如果是賣出,則由向上二十四檔,至向下十檔價位皆可掛單,一共有三十四個價位選擇。超過區間者,港交所便不接受該筆下單。
限價單的最佳十檔制,等於是一層保護機制,不過香港股市的限價下單,最長可保留十五個交易日,相當於半個月時間;只要客戶未指定有效期間,或者當日未成交、卻沒有取消下單,這筆限價委託就持續有效。這與限定當日有效的台股,性質相當不同,也是想要中長線布局的投資人,值得善加利用的操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投資香港股票的稅務負擔,比現階段投資台股來得低,但是衡量交易成本,港股的總交易成本,相當於買賣金額的○.七二%,再加上過戶費、交易系統使用費、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服務費等間接成本,費用負擔遠比台股的○.五九%高出許多。
正因如此,「錢」進港股時,應善用股息不納入個人所得、不課徵健保補充捐的優勢,做中長期投資,才能真正賺到大波段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