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體系有超過100兆人民幣存款,假如存款利息能進股市,推升的力量一定蓋過經濟成長率減緩的力量,關鍵在於制度調整。
誠然,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已經開始往下掉,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也暴露出來,這讓習慣用總體經濟指標看市場的分析者,對大陸的投資展望悲觀。可是,股市的走勢跟實體經濟的關係並不是一對一,所以過去三十年經濟高成長,股市大多數時候是不漲的。
上證綜合指數第一次突破千點是在一九九四年九月,最高點是在二○○七年十月十六日的六一二四點,現在是三千點。九四年到現在,中國的國民生產毛額成長了九倍,人均所得增加八倍,股價指數卻只有一千點變三千點,這樣的表現,明顯是不對稱的。以前不能根據高成長,就得到股市大漲的結果,現在就不能用經濟成長率下降的理由,否決掉股市發展的機會。
都說股價是錢堆出來的,到底多少錢才可以推動股市上漲百分之一、百分之十,不是用絕對金額來決定,還要看到底當時有多少股票。簡單講,就是股市的供需。如同上周提到的,國際債券市場的債券供給量在下降,只要資金下降速度比債券減量得慢,就會維持債市的多頭不墜。
中國絕對是有錢的,問題在於會不會錢進股市。大陸銀行體系有超過一百兆人民幣的存款,每年產生的利息都是以兆計算的。而A股市場的總市值,就算過去十年有工商銀行、中國石油這種超級大型股上市,到去年年底也才三十兆人民幣出頭,假如每年新增的存款利息,能有一定比率轉到資本市場,這推升的力量一定會蓋過成長率減緩的墜落力量。資金會不會轉,關鍵在制度。金融系統的演化比較複雜,有機會再慢慢討論,比較直接的是退休金投入股市比率提高。
美國股市從上個世紀八○年代開始的大多頭走勢,除了冷戰結束、科技進步、經濟發展這些條件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退休金制度的改變,讓工作者決定退休金儲備的分配方式,不再只是銀行存款或政府債券,可以選擇個股或基金轉入股市。正是這個從「存款者」轉換為「投資者」的趨勢,推動道瓊工業指數從三位數成長到萬點。
觀察台灣股市的變化,過去十年和以前比起來,除了成交量穩定萎縮之外,還有一個趨勢是大盤波動度的降低,已經很少出現動輒上千點的漲跌走勢。
三十年前台股總市值不到十兆元新台幣,每天交易時間只有三個小時,但是交易量就已經突破千億元台幣,加權指數來回個兩三千點的震盪,幾乎年年發生。
當時台股的主要參與者是被稱為「散戶」的個別投資人,券商營業大廳比菜市場還熱鬧,現在則是以各種法人機構為主,營業員無聊到盤中打瞌睡的情況並不少見。
簡單講,中國股市正在經歷台灣與美國曾經走過的轉變過程。制度調整,可以讓更多錢以各種基金與機構名義穩定轉進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