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九日,中國上證指數大跌五.四三%,成交量人民幣一.二六兆元,創下新紀錄;這根長黑棒將扭轉中國股市的多頭格局?還是長多趨勢中的歇息站?《今周刊》邀請投資名家劉俊杰,解析中國股市的長期投資價值。
▲去年底及今年8月,投資名家劉俊杰兩度在本刊明確提醒投資人,掌握中國股市多頭契機。
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短期的「市場現象」,就像十二月上旬因為油價大跌,一下子說美股危機四起,美國股市因此大跌,但到了這兩天,又說沒事了,歐洲大漲,美股也大漲,你說這是什麼邏輯? 這就是「市場」,市場只是反映當下,單一層次的因果關係。
但真正「長期投資」,要看到「多層次的因果關係」,甚至是多層次交疊互變的因果關係,就像下圍棋,真正高手要看十步之外,就是多層次交疊互變的因果關係。
用政策引導 提升中產階級所得
用政策引導 提升中產階級所得
目前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貧富不均」。但在中國,如果撇除農村這一塊先不看的話,它目前的許多政策方向,從地方到中央,都是協助最基層的中產階級往上爬。例如最近幾個有趣的宣示,包括前陣子廣東省「企業薪資指導線」公布今年基準線是九%,等於半官方機構宣布勞工可向企業主要求加薪九%;又例如日前中央宣布的改革央企方案中,規定央企的領導高層薪水不能超過工人平均工資的七到八倍。
這些政策只說明了一個事實:中國正在利用政策引導,讓估計有五億人口的中產階級所得提升,讓貧富不均的情況不致太過嚴重。至於農民的問題,則要看下一階段, 透過「城鎮化」與「農村土地改革」,讓農民有機會往上爬。
目前習近平正一步步朝這個方向邁進,如果任期內八年做下去,這個影響將非常深遠,中國可能會變成縮短貧富差距最好的國家之一。因為他很清楚,中國的經濟主軸不再是靠廉價的勞力製造出口,而是要發展內需;內需最重要就是終端消費能力,終端消費就與所得密切相關,其中,這五億人口的中產階級所得能否有效提升將是關鍵。
我為什麼要提這些?因為這與中國股市有很大關係。從長期來看,中國政府對股市一定是作多的。因為房價飆漲可能會讓年輕人花幾十年時間把資金放在養房,一定削弱消費能力。如果他要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只有提高廣大中產階級的所得,而股市的繁榮正是裡面重要的配套之一,因為資本市場的繁榮,會讓股民提高消費能力。
另個看好的理由, 是未來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與全球接軌是必然的。中國領導人一定希望肥水不落外人田,在大開放前一定讓中國股民先進場賺到錢。
大國崛起的過程中,不可能所有國力發展面向都是一條龍, 只有資本市場像一條蟲。上海A股現在三千多點,離高點還遠,現在印度股市已是○八年金融海嘯時低點的三.五倍,中國還不到二倍,若以此換算,我認為中國股市至少要到五五○○點。
大環境支撐 市場將繼續往上走
大環境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中國可動用的金融工具是全世界最高的,目前中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才一%多,但名目利率有六%,因此未來降息空間還很大。換句話說,大環境有很大的力量支撐資本市場繼續往上走。
但現在許多投資銀行報告,認為中國經濟成長率將從每年八%到一○%跌到六%,因此中國目前股市發展與它的「基本面不相稱」。我想來談談什麼是「基本面相稱」。
我曾說過,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可持續性」,如果八%到一○%是不可持續的,二、三年就爆掉,那有什麼用?如果六%是可持續一段相當的時間,比如說七年,甚至十年,六%有什麼不好?現在美國再好也很難超過四%,印度再好也大概如此。若中國持續成長六%,五年之後它很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大經濟體,但投行卻說這是「和基本面不相稱」,我認為這是帶有偏見的觀點。
中國目前情況有點類似民國七十六年到七十八年間的台灣,當時台灣因台幣升值,加上股市交易從人工撮合進展到電腦交易等因素匯聚下,開戶人口一下子從六十萬成長到六百萬人,交易量從四十億元到破一千億元,當時台灣整個富起來,台北市南京東路、林森北路是不夜城,下班叫不到計程車,那是全民富庶到近乎豪奢的年代,我覺得現在中國市場就是即將進入這樣子的階段。
不同的是,台灣當時很快就泡沫了,但中國目前仍穩健地走著,若習近平能創造每年成長率未必很高、但可持續性的經濟體,那麼資本市場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
以現階段來看,同樣也在香港上市的H股裡面,比A股折價很多的同股同權股票,平均還有折價一成多,投資人可參考「AH股溢價指數」,可能是保守的投資者更好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