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不斷提高政策透明度與公開發表談話的頻率,這有助政策執行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也難怪聯準會政策動向如此風聲鶴唳,決策者改朝換代也令市場擔憂貨幣政策延續性,若停止釋出流動性,短期間或許會對金融資產形成負面衝擊。惟整體來看,新決策官員組成多偏向鴿派,歐巴馬政府財政決策也是如此,即將接任主席的葉倫,原先就是決策成員之一,貨幣政策不太可能突然轉向。
投資人常以短期經濟數據或談話,來揣測決策者心意;然而,聯準會不斷提高政策透明度,包括正式設定通膨及退場目標,官員們也提高公開發表談話的頻率,這有助於政策執行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更何況,聯準會不可能突然收回所有資金,就算刺激政策退場,應是採取漸進的方式,多數分析師預期,可能要等到二○一五年後才有機會升息,彼時才是真正資金回收的開始。
葉倫在日前的聽證會中以書面證詞提及,強勁的復甦終將促使聯準會縮減QE規模,減輕對資產收購等非傳統政策工具的依賴。雖然現階段的經濟已顯著改善,曾是風暴中心的房市持續回溫,汽車產業亦因國內生產及銷售回復至近危機前水準而蓬勃發展,然而,目前七.三%的失業率,仍無法令聯準會滿意,通膨離目標二%還有好大一段距離。以葉倫過去對非常規貨幣政策讚揚的態度來看,今年縮減購債規模的可能性又再度降低了。
不過,身為一個市場參與者,應該考量過度QE背後所引發的成本將高於效益。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採行印鈔策略是勇敢且適宜的,避免金融系統瓦解的風險;但若對照○八年、○九年時的經濟活動,現今還維持如此高的購債規模實不合理,對降低失業率的助益也有限,造成資產價格被扭曲,及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反而提高了。QE實行時間拖得越長,將來退出時要承受的挑戰也就越多。
過去聯準會緊縮政策曾是新興國家金融風暴的導火線,金融市場也在關注這個議題;然而,現在新興國家多採彈性匯率制,不像一九九○年時對短期外債的依賴度高,且擁有較強勁基本面,如低負債及高外匯存底,尤其亞洲國家具備穩健國際收支帳,足以因應任何海外市場衝擊。雖然經濟成長速度較巔峰時期已有放緩,但仍相對於成熟國家強勁,資金不太可能大量抽離新興市場,對新興市場的看法不需要太過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