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政府咬緊牙根印鈔票,只為求活路,讓貨幣流通量與營業額不要衰退得太多。
六月底最熱門的財經新聞是中國的錢荒,銀行間拆款利率一度達到兩位數。市場傳言,因為要付出懲罰性的高利息,銀行獲利受損,甚至有些小銀行會因此有虧損,銀行股的股價都大受打擊。
但是最近半年報出爐,銀行普遍獲利還是上揚,以建設銀行來講,上半年稅後賺了近一千兩百億人民幣,還比去年同期成長十二.六%。這結果,與兩個月前的氣氛,可真是差很大。
現在市場一樣是空氣蔓延,主要吹風機是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QE)要退場。
沒錯!現在的零利率政策,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早晚要改。只是投資界習慣於低利率,就算理智上了解,但情緒上還是受影響。這是根據前面引用的理論:預期加息產生的壓力,是倍數於減息時的刺激作用。
反應過度的市場 第四季就會快速平復
反應過度的市場 第四季就會快速平復
現在市場偏向用美國十年期國債當指標,年初時,殖利率是一.八六%;到了八月二十三日,利率跳到二.八二%,增加快一個百分點。這個增幅很大,超過五○%!而且不是一年漲這麼多,真正漲是從五月開始的,殖利率在四個月內漲了五成!這反映債券投資者的恐慌,同時,這恐慌也擴散到其他領域,特別是新興市場的金融投資,連台灣也掃到颱風尾。
個人認為,市場反應過度,而且在第四季很快會平復下來。因為美國貨幣政策轉向,不會這麼快、這麼猛烈。算到八月中旬,美國聯準會(Fed)的資產規模是三.六兆美元,屬於歷史高峰。當然這是幾次量化寬鬆、接近無限量從市場上買債的結果。現在是每個月可買八五○億美元的債,假如聯準會不買,或是買的數量減少,供需理論告訴我們在需求減少的情況下,價格會下降,也就是債券的利率會上升。十年期國債利率的劇烈變化,就是這樣造成的。
可是聯準會買這麼多債,並沒有替經濟體系創造太多的錢。市場上的錢,由兩個變數決定:基礎貨幣與流動速度。美國當局的寬鬆政策,的確擴大基礎貨幣,從二○○九年到現在,增加超過一倍,達到三.四兆美元。可是流動速度萎縮更快,剩下不到一半,所以實體經濟感受不到鈔票淹腳目的樂趣。
換個講法,保證大家一聽就明白。營業額是出貨量乘上售價,台灣廠商拚命擴廠,產能增加五倍,可是售價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所以營業額反而只有原來的一半。
各國政府咬緊牙根印鈔票,背後的辛酸,就如同台灣這些電子廠一樣,只是求活路而已。因為印鈔票跟擴廠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可是流動速度與市價,卻由不得己。為了讓貨幣流通量與營業額不要衰退得太多,只有選擇這個有後遺症的解藥。
在就業情況出現明顯改善之前,印鈔票是不得不然。從五月吵到現在,也差不多了。手上現金,總要找出路的,不然年底的業績從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