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課徵資本利得稅,是提升資本市場素質的正確方向。但無法解決那些不會被課資本利得稅的投資人未何反對?
目前台北股市成交量占市值的比重,或許已經來到記憶中,甚至是史上最低水準,其中一部分原因,當然是全球股市都表現不佳所造成;另一部分原因則源自於資本利得稅。然而,政府這項政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針對股市,而是財富的平均分配。
股市成交量之所以萎縮至此,首先當然還是全球空頭市場所致。在空頭市場的初期,通常股價會大幅下滑,成交量自然也跟著萎縮;一旦投資人出清手中持股,就來到空頭市場後期。成交量和股價的表現,通常是相對稱的。
不過,第二個原因,很明顯就是資本利得稅。但這項稅制要等到二○一五年才會全面實施,因此現階段並不是稅負本身拉低成交量。
事實上,正如我先前所說的,是那些有錢的投資人,擔心必須向國稅局額外申報資本利得稅,才導致成交量萎縮。
任何人累積了大量財富,卻不曾向國稅局申報所得,自然也不願揭露他們的股票交易狀況;在尚未課徵資本利得稅時,除非有異常的交易行為才會引起國稅局的注意,進而調查其資金來源,否則並不需要擔心這方面的問題。
因此,這些少數卻占成交量極大比重的投資大戶,乾脆選擇退出股市,並轉戰不動產市場;這可從不動產初級市場的交易量激增看出來。在不動產實施資本利得稅前,或許房市會是這批大戶們的資金避險天堂。
低迷的成交量無可避免導致低股價,這是空頭市場的邪惡循環;但這也表示,空頭市場終將會結束。
當股價低到一定程度,終究會吸引新的資金流入,這些資金可能是本地的投資信託公司、外國機構投資人,或是不需要向國稅局隱藏財富的散戶。
長期而言,這會吸引更多元化、更專業化,以及更穩定的股市資金進場,並帶動股價上揚,降低產業的資金成本。換句話說,眼前這段痛苦的低量期間,是提升台灣長期資本市場素質的代價。
我比較無法了解的是,許多不會被課到資本利得稅的投資人也跳出來反對;畢竟,只有極少數人,會因為賣出高達十億新台幣的股票而被課稅。
資本利得稅可望協助降低個人所得稅率。有錢人要規避所得稅十分容易,但一般上班族可就難了;合理的資本利得稅加上較低的所得稅率,會是較公平的租稅結構。如此一來,將可以鼓勵專業領域的人才留在台灣工作,並可加強外國專才來台工作的誘因。
台灣實施資本利得稅是正確的方向,儘管要付出短期的成本。然而,稅制改革尚未竟全功,立法院要更積極參與相關法案的審查過程,以免稅改的努力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