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還未結束,中國人民銀行迫不及待地宣布調高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二五個百分點,代表中國今年會全力嚴控通膨。隨著升息,過去備受冷落的銀行股與重組題材股,將是農曆年後法人布局的重心。
在虎年表現不佳的A股,最主要的原因仍在於籌碼面的失衡,總計在虎年當中,A股共出現三四七家新上市公司,平均每天有一.三家公司上市新股,融資額度逼近人民幣一兆元大關。
籌碼面對A股極為有利
就籌碼面來看,雖然今年中國進入了升息週期,資金看似緊張,其實對A股極為有利。先由IPO(首次公開發行)市場來分析,雖然一月A股仍然有高達三十一檔新股發行,但是一共有十六檔新股在上市第一天就跌破了發行價,農曆年封關之前,更有二十家上市公司跌破了發行價,新股必賺神話已經破滅。特別是進入一月下旬,許多IPO中籤率開始提高,顯示資金不再是每一檔新股都參與認購,預估二月起,IPO市場的中籤率將進一步上升,資金也可望逐漸回流到次級市場。
再由大小非問題分析,今年一至四月大小非解禁量仍高,約占整體A股市值的十分之一,但過了四月,五月到年底幾乎不再有大小非解禁,加上銀行股再融資也在去年告一段落,市場籌碼面不再增加,對流通性來說才是更實質的利多。
若籌碼面只在一至四月困擾股市,那麼A股回歸基本面指日可待,即將在三月公布的年報就更值得注意。截至農曆年前,滬深兩市共有一二五七家公司預告了去年全年業績,其中發出喜訊的高達九二一家,占發出預告公司的七三%。這九二一家公司當中,有七六四家公司業績比前年成長,一五七家公司轉虧為盈。更驚人的是,共有二九二家公司的成長幅度超過一○○%,更有十八家公司的成長幅度超過十倍,其中多以重組企業為主。
要注意的是,財報預告表現亮麗並出現爆發式成長的,多屬去年創股價歷史新高的中小板市場與創業板個股。而這類三高(漲幅高、本益比高、股價高)中小型股,即使套上新一年度的獲利預估,本益比仍高於五十倍以上,且中國進入升息週期,許多營運資金成本都上升,對其相當不利。看看一月A股只微幅下跌了○.三%,滬深兩市累計跌幅超過一○%的股票,卻超過總上市公司的半數以上,更有將近六十檔股票累計跌幅超過二○%,三高族群成為重災區。
反之,權值股如受惠通膨題材的上游原物料、石油、受惠利差擴大的銀行等等,目前本益比都在十到十四倍的歷史最低水平,但連年依舊繳出二○%以上的正成長;加上第一季過後,籌碼面的困擾淡化,長期投資價值已經浮現,股價也開始逆勢上揚。包括首域、華夏、長城等巨型基金公司,進入兔年後都宣布加碼銀行類股,這樣的風格轉換,在農曆年後將更明顯。
在農曆年封關之前,A股連續三天出現資金淨流入的情況,有趣的是,大量的股民(散戶)與私人機構都出現資金淨流出來,籌備現金過年,但官方資金卻選擇在此時大舉流入。包括社保、QFII(合格境外投資機構)和保險資金等都發布了大量資金進場的公告,對A股而言,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主流族群已獲官方布局
好奇的是,官方資金買了什麼股票?除了前文提及的部分權值股以外,包括中國南車、中國重工、中國船舶、中國一重、中國遠洋、中海集運、中船股份、中國西電、上海機電、太原重工、中海油田服務等等,都是其公告買進的對象,表面上資金仍以水利、高鐵等公共建設股為主軸,頗有承接十二五規畫中,西部大開發概念的味道。但進一步分析,近期包括西部水泥與安徽海龍等傳統西部大開發概念股,表現反而非常弱勢,因此上述股票並非單純建構在公共建設的概念之上,它們對於官方資金來說,更重要的一項利基是全部都擁有「購併重組」的概念。
所謂「購併重組」的概念要先追溯到去年九月,中國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於促進企業兼併重組的意見》,這個意見的頒布,宣告了中國展開所謂的央企整合年,一年內中國官方要將當時統計的三百家中央企業透過整併與重組,濃縮為一三○家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大型以上企業。
央企的整合一方面具有官方的支持,不論是存續機構(將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公司)或是被購併機 構(股票將獲實際買盤),都有一定的題材性。而資金面對購併項目也極為有利,以上市公司自○九年以來的IPO超募資金高達人民幣三八四七億元來看,目前仍有人民幣二五八三億元未公告使用,龐大的資金量正好在官方的授權下,展開合法的同業或跨業購併行為。
有了官方的政策配合,再加上資金面的強力買盤,重組題材在農曆年後,已經勢必成為央企整合年新的主流族群,股價上來說,我們也將再一次看到中國計畫經濟的威力。
(作者為寶來香港研發部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