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亞洲政府,包括台灣在內,已開始懲罰從事貨幣投機的外資。政府出手後,原本僅持有短期固定收益商品的投機資金被迫轉入股市。
儘管市場對美元走弱頗具共識,但華爾街的名言「別跟聯準會對幹」(don’t fight the Fed),短期內,美國經濟的確有可能出現走強跡象,如最近的就業數據,這些數據可能會讓聯準會不急著實施量化寬鬆,甚至就此擱置,進而帶動資金回流美國經濟體。不過就算是這樣,也只是短期現象而已。若美元持續走弱,或聯準會又大開印鈔機,那資金肯定會大量流入經濟較強勁的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其中又多半會流向不動產市場。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大印鈔票,美國本身的通膨有限,甚至文風不動,而新興市場的通膨卻蠢蠢欲動。
相對於金融資產而言,不動產和黃金這類實質資產的通膨避險效果最佳。黃金的問題在於產量有限,在金價飆漲一大段後,現在買黃金已是投機多過避險需求。原油也一度是投資人鎖定的目標,大部分是較大型的避險基金、業主有限合夥公司(集合式投資,專為投資單項商品而設立,如石油)或石油產業相關公司;這些公司為尋求通膨避險,或單純賭未來價格走勢而買進石油。不過自二○○八年以來,已有太多石油被囤積,大部分陸地石油儲存設備已經滿載,以致投資客得租用油輪,將原油儲存在海上。但油輪的儲存空間有限,現在運油的利潤也已高過存油了。
一九九七年資產價格大起大落,引爆亞洲金融風暴,亞洲政府為防止舊事重演,實施資本管制,以避免成為量化寬鬆政策下的犧牲者。這些管制包括升息、限制信用取得,以及針對第二棟房課徵特別稅。不動產投資的槓桿倍數通常高達五倍,當利息或稅率升一%,等於投入的資本要增加五%。因此,過去最受歡迎的三大對抗通膨工具——黃金、石油和不動產,也變得日漸昂貴。
當傳統的通膨避險工具不再適用,這些多餘資金會流向何處?已有人相中石化中下游產品並開始囤貨,例如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這些產品的價格走勢與石油同步,又不需太大的儲存空間,以顆粒狀或粉狀放在大麻袋裡堆放著即可。石化產品與水泥等其他中下游產品不同,沒有有效期限,永遠可以使用。鋼鐵也是另一項被看好的投資商品。
許多亞洲政府,包括台灣在內,已開始懲罰從事貨幣投機的外資。在政府出手後,原本僅持有短期固定收益商品的投機資金被迫轉入股市。如果我們一併觀察這些因素,就不難理解近來亞洲石化股漲勢凌厲的背後動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