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的九次金融災難中,學者預測其發生的準確度只比擲銅板要高一點。這是因為經濟模型不把人當人,總是假設我們是理性的機器。現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用行為本能中的「信心」來透視經濟活動,並為現在及未來的難題提出解答。
當經濟陷入衰退時,報紙與權威人士告訴我們,必須「重建信心」。摩根(J. P. Morgan)在一九○二年股市崩盤後,邀集一群銀行家帶頭投資股市,目的正是重建大眾的信心。一九○七年時,他再度運用此一策略。羅斯福總統也從類似角度來分析大蕭條,他在一九三三年第一任就職演說中指出:「我們唯一要畏懼的事,就是畏懼本身。」隨後在同場演講中又說:「我們並不是遭受蝗蟲災害。」自美國建國以來,經濟衰退便一直被認為是欠缺信心的結果。
動物本能與信心指數
經濟學家對於「信心」這個名詞的意義有特別的詮釋。許多現象都有兩種(或更多種)均衡結果,例如在卡翠娜颶風過後,若沒有人在紐奧良重建家園,其他人也不會想在那裡重建。但要是有許多人在紐奧良重建家園,其他人也會跟進。所以,可能出現好的均衡結果(重建家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人們是有信心的,也可能出現不好的均衡結果(不重建家園),因為人們欠缺信心。從此觀點來看,信心只不過是一種預測,在此例中,就是預測他人是否重建。有信心的預測,是預期前景光明,而欠缺信心的預測,則是預期前途黯淡。
這將我們帶回到凱因斯關於動物本能的論述。人們在做重大投資決策時,必須仰賴信心,但標準經濟理論卻不是這麼說的,它敘述的是理性決策的制式流程:人們考慮所有可能的選擇、這些選擇的結果、每種結果的益處、每種選擇的發生機率,然後據此做出決策。
但在總體經濟中,信心時有時無,有時很合理,有時沒道理。信心並非只是理性預測,而是我們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動物本能。
長久以來,已有不少調查的目的在於衡量「信心」,其中最著名的是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Michigan Consumer Sentiment Index),當然還有其他的信心指標。一些統計學家已發展出檢驗模型,使用這些資料來檢驗信心對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反饋機制。不少國家的因果檢驗顯示,估量出的當期「信心」水準確實會影響未來的GDP,這結果似乎證實信心乘數中隱含的反饋機制。
我們期望從這些指標能夠預測未來的支出和所得。而當經濟趨向衰退時,信心變化和所得變化之間的關聯特別強烈。經濟學家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的研究顯示,一九九○至一九九一年的美國不景氣就呈現這種現象(這段期間的不景氣又稱為「科威特不景氣」,因為海珊領導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油價上漲)。布蘭查德相信,信心指數準確預測即將出現不景氣。他發現,在不景氣發生之前,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出乎意料的大幅下滑,他解釋這是因為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悲觀氣氛彌漫,隨著信心喪失而來的是,消費明顯減少。
如何恢復信用流量?
信心的存在對於總體經濟還有更深層的作用,從當前經濟情況就可看出端倪:信心低落已導致信用市場凍結,資金出借者不相信能收回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想花錢的人很難獲得所需的信用,想供應貨品的人難以取得所需的營運資本。結果平常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的效果將會變小,很可能比平時明顯減小很多。
我們建議,為了應付當前危機,政府要設定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結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的水準。但由於信心低落導致嚴重的信用緊縮,這樣的刺激手段還不夠,事實上,在面臨信用緊縮時,可能需要非常龐大的政府支出或減稅,才能促成充分就業。因此,我們認為政府的總體經濟政策應該有第二目標或中期目標,也就是設法使信用流量恢復到充分就業狀態下的正常水準。
(本文摘自第一、三章‧楊卓翰整理)
■動物本能 重振全球榮景的經濟新思維(首圖)
作者︰
喬治.艾克羅夫(George A. Akerlof)
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資訊不對稱理論,為分析經濟與金融市場行為的理論基礎。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著有暢銷書《葛林斯班的非理性繁榮》和《次貸解方》,前者準確預言網路公司泡沫化,後者準確預言次貸風暴。
譯者:李芳齡
出版:天下文化(2010年8月27日)
■超爆蘋果橘子 經濟學
作者︰史帝文.李維特、史帝芬.杜伯納
譯者︰李芳齡
出版:時報出版
內文簡介︰
作者發明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蘋果橘子經濟學──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擁有蘋果外表的橘子果實。這種剖刀憑藉的是經濟學裡俯拾皆是的工具,不同的只是改從最有趣的點切入。
■新富餘:人類未來20年的生活新路徑
作者︰茱麗葉.修爾
譯者︰陳琇玲
出版︰商周出版
內文簡介︰
這次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雖然短期獲得拯救,但是根本問題並未解決。讓人類繼續往前邁進的方式確實存在,作者將這項方式稱為「新富餘」。我們須恢復人類慷慨大方的天性,也使我們注意讓生活富足的機會,以及從彼此關係中可取得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