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政府在抑制房價上升,台灣、香港、新加坡也在做同一件事情。可是柏南克在Jackson Hole的一番話,令亞洲當局控制房價上漲過快的努力泡湯。
在聯儲年會上,柏南克表示,美國經濟比預計更差,儘管經濟陷入二次衰退可能性不大,但是美國貨幣當局隨時準備在有需要時,出手拯救經濟,並列舉出聯儲可能做出新擴張政策的幾個選擇。換言之,柏南克鐵了心要救經濟,衰退不結束,他誓將量化寬鬆進行到底,流動性過剩趨向「常態化」。
其實柏南克所羅列的措施,全是量化寬鬆的延續。量化寬鬆政策在去年三月推出,對穩定市場信心、制止資金斷流頗為有效;不過在刺激經濟上就顯得力有未逮。量化寬鬆是將資金送到銀行手中,但是銀行是否將流動性借給有需要的企業和個人,則在聯儲控制之外。由於中間環節傳遞失效,聯儲的貨幣政策,如同試圖用繩子移動眼前的物體。
筆者以為,聯儲需要的是信貸寬鬆,而非量化寬鬆,如果銀行不啟動信貸,縱使再多的流動性流向銀行,也難以刺激美國經濟。然而柏南克給世界的許諾,不是尋求新的政策角度、創新政策工具,而是再加碼量化寬鬆。
量化寬鬆政策,也許對拯救美國經濟效果不彰,但對刺激亞洲房地產市場卻是立竿見影的。亞洲金融體系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實質性打擊,各國均面臨高儲蓄率與資金苦無出路的問題。亞洲央行在危機中,紛紛將貨幣環境調為超寬鬆狀況,而在本地經濟強勁復甦後,退出政策卻明顯滯後。亞洲不同於美國,通貨膨脹威脅已起,負利率情況越來越嚴重。以目前的超低利率看,租金回報高出按揭貸款成本,買房比租房划算,從銀行借錢比在銀行存錢划算。於是亞洲的銀行儲蓄流進房市,各種熱錢的故事,更將一個流動性驅動的房市,變成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房價暴漲,並非央行所願,它既拉高營商成本,也有製造泡沫之嫌,當局紛紛祭出「打房」措施。然而,筆者對這些政策的長期有效性,抱懷疑態度。這輪亞洲房市的上升,根本原因是錢太多、利率太低、通膨預期升溫,貨幣政策不改變,用行政政策治水其實是「堵水」,而非「疏導」。
更大的麻煩是,亞洲國家多屬美元區,本國貨幣或明或暗地與美元掛鉤。亞洲沒有美國的病,卻陪美國吃治衰退的藥。柏南克的貨幣政策,治的是美國二次探底的重症,雖在那裡沒有通貨膨脹,在亞洲卻觸發了資產升值。除非亞洲各國願意在匯率上與美元脫鉤,營造本國獨立的貨幣政策空間,不然柏南克的流動性,就是我們大家的流動性。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