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經濟數據出現復甦,然而,若經濟的資產負債嚴重失衡,就算總體獲利已經翻揚,實質經濟恐怕仍要衰退一段時間。
過去股市表現最佳的階段,通常都是經濟最惡劣的期間。二○○八年股市崩盤後,全球央行同步在市場挹注大量資金,當時疲弱的經濟,根本沒有能力吸收這些流動性,於是資金便被推向低迷的股市。○九年初,投資人仍似驚弓之鳥,經濟也進入衰退階段,股市卻出現令人意外的漲幅;如今股市已上漲一倍,投資人卻還在期待未來有更多好消息出籠。不過,進入一○年,我們必須考量幾項因素。
首先,很難想像這場自景氣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金融危機已告終了。美國聯準會及財政部在面對一連串危機下,所祭出的因應政策是否恰當?這是美國一直爭論不休的議題。回顧起來,主要的經濟危機似乎已經解除,但長期的後果又將如何呢?
或許,最大的疑慮在於美國預算赤字的擴大,歐洲國家也有同樣的問題。希臘最近爆發的危機,只是冰山一角。當前美國銀行業擁有大量低廉資金,但是放款意願卻不高,一來可能是為了囤積現金,二來可能是因為借款人減輕債務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去增加債務。
不過只要美國經濟開始復甦,私人部門的借貸便會增加,銀行為了拉高現金部位,增加高收益的私人企業放款,就會賣出收益率極低的政府債券,美國政府公債殖利率恐將大幅攀高,連帶利率也會跟著走揚。
然而,經濟也有可能不會復甦。事實上,在過去的經驗中,低利率從來不是提振經濟的推手,只有實質的需求,才有助於帶動經濟,日本便是個典型的例子。近二十年來,日本利率維持在接近零的水準,而經濟成長率也在零上下徘徊。日本面對經濟所採取的作法,實不足為美國的借鏡。
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創了一個新名詞──「資產負債失衡型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用來形容日本的經驗。當個人失業或企業虧損,將導致總和所得萎縮,進而造成經濟衰退;不過當失業率到達高峰時,經濟數據可望出現復甦跡象,目前美國似乎正處於這個階段。然而,若經濟的資產負債嚴重失衡,就算總體獲利已由谷底翻揚,實質經濟恐怕仍要持續衰退一段很長的時間;這是因為獲利復甦後,企業或個人要嘛把獲利存起來,不然就是拿來償債,不會立即拿來消費。
台灣經濟極度仰賴出口,因此對未來的需求成長,只能寄望新興國家,其中又以中國和印度比較有看頭。不過,蕭副總統日前提出,台灣應該將出口導向的經濟,轉為以國內消費為主的經濟體;台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要藉此填補美國三億人口消費放緩所形成的缺口,難度相當高,但至少聊勝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