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英聯軍攻打伊拉克一役中,伊拉克到底會不會啟動大規模毀滅性的生化戰,全世界都嚴密戒備著,因為真有人因為打開藏有炭疽桿菌的信封而死亡。當美國的基因科技公司( Human Genome Sciences )一宣布研發出能預防炭疽熱的治療性抗體新藥之後,立刻造成轟動,即使這個藥尚未通過臨床實驗,該公司的股價依舊向上飆漲。
聰明的人應該用市場操作角度來解讀這個事件。基因科技公司選在美伊戰爭開打後的一周公布研發成果,可能不是真的要去開發這個新藥,而是要利用這個「緊要關頭」受到投資大眾的矚目。因為預防炭疽熱的產值太小,市場也不穩定,若不是美伊開戰,壓根沒有藥廠願意生產。
基因科技公司故事裡的金雞母,就是生技藥品中極受注目的抗體類藥物,或者更精確一點叫「治療性抗體」( Therapeutic Antibody or Antibody Drug; AbDrug )。 「治療性抗體」的原理類似抗蛇毒血清,但機制更為細緻。治療性抗體是模擬人體生理反應而製成的抗體藥物,而且它的分子較大,只會針對特定感染原發生作用,不像化學合成的小分子藥物,容易沾黏在許多器官上,而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宛若「神奇子彈」的治療性抗體,受到歐美投資家青睞,並不局限於基因科技公司這個個案。令人驚訝的是,在二○○二年,全球科技投資衰退之際,該項目的投資金額反而能向上攀升。根據《 Venture Wire 》的調查統計,二○○二年生物資訊、基因體及蛋白體公司的投資案達成二十五件,比一年前少了一半左右。但是新藥開發卻增加了五十一件,總投資金額不降反升約有二十四億美元,占整體未上市生技投資的百分之七十五,是生技領域當中成長速度最快、額度最高的。亮麗的成績跟其他產業的投資相比,差距很大。
翻開治療性抗體公司史外國篇,也證實了上述的趨勢。就讓我們仔細檢視其中幾家公司的成功模式,瞭解它們如何「從試管中印出鈔票」。
在二○○一年,Crucell 生技公司針對癌症而開發的治療性抗體,在進入人體臨床實驗之前,便授權給嬌生藥廠,此舉獲得了簽約金和依研發進度給付的里程金( milestone fee )共一億美元。 另一個例子是 Dendreon 生技公司,它在二○○二年八月同樣將仍屬早期、 可能用以治療癌症的抗體新藥, 部分授權給Genentech,簽約金和研發里程收入即高達一億一千萬美元。
故事還沒完, 假設未來這兩種藥物成功上市,每賣一顆,Crucell 和 Dendreon還會有一定比例的權利金進帳。這種兩階段的獲利模式,分別是新藥研發型生技公司典型之短期及長期的獲利模式,而除了收入面之外,這種合作模式更給研發型生技公司有機會與大公司學習,逐步成為有能力跨足新藥後期開發甚至行銷,最終成為全方位的生技醫藥公司。現在足以和國際大藥廠抗衡的全球大型生技公司如 Amgen、Genentech 就是這樣來的。
根據美國製藥協會最新資料, 目前全美研發中的 371 種生技藥品中,除了疫苗以外,單株抗體藥物是最大類,光看獲利前景就知道。開發治療性抗體新藥的利潤真的很高。我們再舉一個例子,IDEC 公司將仍在臨床第二期的 B 細胞淋巴癌藥物,授權給 Genentech 公司。 這樣單單一個治療性抗體藥物上市後的權利金回收,在五年內,就讓 IDEC 變成今天市值五十四億美元的生技公司。
再看整體數字,已經上市販賣的治療性抗體,在全世界的銷售額也是高得嚇人。治療乳癌的 Herceptin 光一年的銷售額就有八億美元, 治療淋巴癌的 Zevalin年銷售額約十三億美元,而治療關節炎的 Remicade 年銷售額約十二億美元,顯示市場對治療性抗體的接受度很高。即使藥價較高(若使用治療性抗體,一名病患一年大概要花三十到四十萬元台幣),在其副作用小、療效卻更高的前提下,消費者仍舊趨之若鶩。
治療性抗體的市場究竟有多大?全世界目前共計開發出十三種治療性抗體,分析師預估市場規模將以每年二五%的速度成長,到二○○八年,治療性抗體新藥將增加到七十種,屆時預估約有一百二十五億美元的產值。
上述的例證不只是金錢數字的遊戲,同時也驗證了新型醫藥的發展趨勢,反映了新藥研發型生技公司具爆炸性潛力的獲利模式,也給了像台灣這樣的島國往生物科技這個知識經濟產業發展有機會成功的啟示。
除了獲利前景,治療性抗體被歐美主力投入的原因,還有研發效率面。比起以傳統方式開發化學合成的藥物,平均要花八到十二年的時間,費用約八億美元,治療性抗體顯得便宜多了。抗體藥物除了藥物生產成本較高是唯一缺點之外,它在人體臨床實驗前期所需的時間短、成本低、成功率高、競爭力強,最大的好處是副作用小,市場的接受度高。另外一個絕佳的優異之處,就是容易在體外觀察抗體藥物反應,所以很早就能知道這個藥有沒有效,而不至於像傳統小分子化學合成藥物的不確定性相當高。
在這裡,我們還要澄清一個重要觀念。治療性抗體的研發關鍵並不是抗體本身,真正的研發價值是抗體所認識的蛋白分子,而要了解哪些蛋白質可用以設計抗體藥物, 就必須探索及解析人類的蛋白質機能,並找出與疾病的關係,譬如 IDEC生技公司發現了 CD20 蛋白質在 B 細胞淋巴癌的特定功能,Dendreon 生技公司發現了 Trp-p8 蛋白質與癌症的關係,而 Genentech 擁有 Her-2 蛋白質當藥物標的的專利,才有乳癌抗體新藥 Herceptin 也是同樣的道理。
通常,新藥研發公司大多只有二、三十位生物醫學專業人士,致力於鑽研某些蛋白質與疾病的關係,充分發揮了技術人力密集的產業特色,一旦發現特定蛋白質功能與控制疾病有關,即申請專利保護,進而與大公司簽約合作以開發新藥。從國科會資料中可以發現,我國優秀的生醫研發人才中,有能力研究基因及蛋白質功能的其實占多數,這難道不是台灣的利基嗎?
新的生技藥物研發起始於蛋白質功能的學術研究,而就蛋白質功能的研究領域而言,全世界都站在同一個起跑點。探索某些蛋白質的功能是否能設計成治病的藥物,台灣未必會輸給任何人,而且我們這方面的學界專才也不少,台灣絕對有機會,不應自我設限。
(林榮華 台醫生物科技董事長及執行長:april@abgenomic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