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頭市場作多,空頭市場作空,這是最基本的道理,但是誰能告訴我,現在是多頭市場還是空頭市場?
這個話,跟「作股票賺錢很容易,只要在低點買入,高檔賣出就可以了」一樣,屬於理論正確,但實務上毫無用處。因為現在股價普遍比一年前低,但是又比半年前高,這樣是高還是低?所以判斷多空這個似乎簡單的基本問題,卻也是最重要的決策依據。
技術分析或基本分析是最常被拿來使用的工具,但是在這波行情都無法論斷多空。因為行情在這裡盤整兩個月了,很多指標都糾纏在一起。股票漲兩天,技術指標就出現買進訊號,真的跳進去,通常要痛苦的套一陣子;反之,回檔三天,各種指標又翻空,真的去放空,卻也討不到什麼便宜。
作基本分析的更慘,從總體經濟到產業,到個別上市公司,沒有一項預測是可信的。舉晶圓代工為例,這是台灣最透明的產業,但是今年的獲利展望到底如何?
從產業變化來看,高階產品有 IBM 介入, 低階產品有大陸廠商加入戰局,都是要殺價搶單的。供給面有問題,而客戶面也不容樂觀,整體資訊產業的投資仍在衰退,通訊產業也不見起色,這些主要客戶真的一個一個算下去,也是讓大家冷汗直冒。但是台積電與聯電,第一季的業績硬是比市場的預期要好很多。
其實這兩種分析工具,都是根基於數量分析,而且都是用歷史資料作為依據。對於經營團隊的道德操守,經營者的決策品質,甚至外在社經環境的變化,都無法作出適當的評定。像鴻海與華碩同時對康佰克的訂單說不,到底對投資人是利多還是利空?要不要對股票評價作修正?就不是這兩種工具所能掌握。偏偏現在,卻是盤整到了尾聲,快要決定方向的時刻。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過去兩年,台灣股價加權指數都曾跌破四千點,可是今年的景氣,還像過去兩年那麼糟嗎?就算因為 SARS 的關係要調低經濟成長率,但是請注意,是「成長率」,而不再是負成長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股市不要說跌破四千點,再破四千兩百點的機率都非常低。
另一項指標是管理品質的進步。十年前上市公司只有一百多家的時候,有幾位經營者是可以讓大家放心的?而現在不只掛牌的公司家數大增,傑出的經營者也比比皆是,就算不提最常被媒體報導的電子業,除了王永慶這位老牌經營之神外,像裕隆、成霖、台南企業等這些年輕的企業經營者,也都比上個世代更能照顧股東的權益。
如果你也認可筆者對前面兩件事的論點,真的,要趁這個時候撿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