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情與 SARS 疫情這兩件事已被市場充分消化,應該不再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重要因素。積極的讀者,應該忘掉戰事與疫情,尋找原料股與低估的加工股。保守的讀者,則要挑選不會倒、有賺錢、能配息、股價不會漲的公司。
投機活動中,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這句話是安德列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裡說的,源自於二次大戰後的一次投機經驗。當時正處於戰後復原的榮景中,供給遠遠跟不上需求,而義大利幸運躲過炮火的工廠,就成為許多來不及擴廠的美國企業代工夥伴。生意上門了,但是公司的股價還在戰敗的悲情中,自然是最佳投資標的。
科斯托蘭尼自道錯過第一波紡織業代工熱潮,他轉而選擇汽車業為攻擊對象,不到一年,以倍數獲利出場。當他開始布局時,營業員先以為自己聽錯了,接著以為他瘋了,因為當時所有的會計數字顯示,這種投資跟自殺無異。等老先生要出場了,營業員開始向他建議其他類似的股票。
現今的投資者全都變成分析伊拉克戰情與 SARS 疫情的雙料專家,跟當年科斯托蘭尼的營業員也相去不遠。所以,這兩件事已經被市場充分消化,應該不再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重要因素。反倒根據坐在沙發上聽音樂、間或與友人通電話,胡思亂想之後得到的幾個簡單結論,或許更有可供參考之處,我所得到最主要的假設是:資金將回流股市!
通貨膨脹 牽動股價
經過三年的通貨緊縮,恐怕很多投資人不再認為通貨膨脹是邪惡的事吧。是啊,有了通貨膨脹,廠商才有藉口提高售價,員工也才能要求加薪,銀行也可以提高利率……,這豈不是皆大歡喜。
先花點時間說明,為何如果有通貨膨脹對股票投資是有利的。通貨膨脹的定義是所有的物價都漲,當所有的物品價格都提高,包括原料、員工薪資與產品售價都等幅度上漲,就算毛利率維持不變,但是每筆交易金額提高,毛利還是增加,名目獲利就跟著增加。反映在財務報表的數字,就是獲利提升、每股盈餘有所改善、股東報酬率好轉,這些都是令股東快樂的現象。
過去一年的石化中間原料變化,正好可以作為這個理論的驗證,這個產業從上到下所有東西都漲價。原油價格漲了,乙烯的價格也漲,乙二醇這些中間原料的價格也漲了,獲利也跟著提升,股價更是大漲一倍以上。當然,這些產品的漲幅並不一致,但市場對這個價格上揚現象的回報卻非常熱烈。
油價已經回跌,但是會停在每桶二十到二十五美元,雖然遠離三、四十美元的高價區,但也不致再回跌到每桶十美元的倒店拍賣價;橡膠、鐵沙等其他工業原料亦復如是。過去十年的價格低迷,讓這些原料產業投資不足,產能開出又非一蹴可幾,加上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貶值,原料維持在這個價格並不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傷害,所以價格可以維持穩定。
順便一提,上次波灣戰爭之後,漲幅最大的是塑化類股。塑化股漲完了之後,紡纖跟著漲。當時電子股還不成氣候,資金移動非常集中,這次行情表現應有不同,但是塑化的走勢還是值得留意。
債券投資少碰為妙
已經熱了好多年的固定收益投資也走到盡頭了,如果有通貨膨脹,債券就絕對不是投資的好標的。因為當利率傾向升高時,債券價格下跌的幅度,會比股票還快。而正如前述,這件事的機率愈來愈高。
多數經濟學家傾向另一個狀況,就是景氣沒有好轉。但在這個情況下,各國政府的稅收因不景氣而減少,財政將更加窘迫,增加公債發行額是無法避免的事。除了稅收減少之外,想繼續執政的政客,還要設法增加政府支出多創造就業機會。不單是中華民國政府有多發債的念頭,美國、日本、俄羅斯……等所有你想得到的政府都在做這個打算。此國國會為了振興景氣提特別預算,多發幾百億美元的公債;彼國政府為了軍費提特別預算,多發幾百億美元的公債。不管是什麼理由,債券的發行量都將大幅增加。
債券投資正處於這樣兩難的階段,如果景氣好轉,利率難免走高,債券當然是碰不得;景氣不好,利率一樣要走高,還是要敬而遠之。除了保險公司這種可以不用變現的投資者之外,一般人還是少碰為妙。
為什麼要討論不要投資的對象?因為要找出熱錢的流向。債券不能碰,黃金也差不多,歐美的房地產也是高處不勝寒,用消去法的結果,就只剩股市還可以容納蓄勢待發的資金了。
熱錢流向只剩股市
資金蟄伏已久,稍有出口就沛然莫之能禦。像台灣的傳產股、美國的網路股,都是稍露曙光,股價就扶搖直上。躲在固定收益產品或是賺蠅頭小利的套利產品中的資金,就等著市場信心的回復而已。
既然股票投資是主流,重點就又回到選股。依據先前的討論,原料股將受益於通貨膨脹;而微利化的加工股,將會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雖然股市會漲,但過去扮演帶頭羊的三高股││高成長、高配股、高股價的龍頭,將豐采不再。舉台灣投資人最熟悉的個人電腦產業為例,入門級的產品價格,從五年前的一千五百美元,現在降到五、六百美元,筆記型電腦從三千美元降到一千美元。降價的空間,就靠擠壓這些過去很好賺的設計公司來的。電源、主機板這些東西已經降無可降,但是晶片組、處理器、各種附加卡,甚至電腦靈魂的軟體,過去都是高利潤的產品,則是消費者摳荷包的對象,還會進一步降價。
微利化並不是死亡證書,聯強從事的通路行業,自成立以來就是微利事業,但不妨礙其成為賺錢的公司; 電子代工業( CEM )的毛利一直都只有六%到八%而已,但是鴻海也可以經營成每股賺八、九元的公司。
加工產業台灣強項
其實不管是傳產股還是電子股,台灣的企業都是加工產業,而這也是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就拿塑化來說,這邊進乙烯,另一頭管線產出苯乙烯,這不叫加工,難道還有更好的形容詞?台灣企業家的本事,就是把這種不顯眼的工作,做得又便宜又好,讓全球其他企業家做我們的業務員,幫忙把東西賣給最終消費者。
當然不是所有公司都好,好日子是建構在同業的屍體上的。機板的變化可作為其他產業借鏡。外國廠商已經陣亡得差不多了,自家人砍殺的結果是三線廠商在上個世紀末出局,這兩年則是二線廠商的淘汰賽。剩下的大廠,雖不能躺著享福,但是經營並無疑慮,股價被殺到這種地步,跟二次大戰後的義大利股市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產是另一種模式。十幾年的不景氣,讓傳統產業在全球都像台灣這樣倒的倒、轉型的轉型,還能像台塑堅持本業投資六輕的,大概一隻手就數完了。需求以每年三%、五%的慢速度成長,但供給成長停滯。而且,供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無用的。同樣規格的鋼,北京首鋼的、中鋼的、新日鐵的,統計上都是一噸一噸地算,但實際上可有很大的差別。就算首鋼的鋼再多再便宜,北京要蓋奧運會館,恐怕還是要乖乖進口吧。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其他工業中間原料,而這正是台灣廠商的強項。
積極者鎖定原料與加工股──保守者挑選會配息的股票
如果前面的討論,無法說服把資產配置移到股票,可以試試下面這招,買會配息、但股價不漲的公司。這種投資要很有耐心,不只因為股價不會漲,而且成交量通常不大,買跟賣都要很有耐心。像台南企業、裕融、崇友電梯這種,財務結構良好,獲利還可以,成長不大但也不至於衰退的,名單可以拉長到二、三十家,最適合風險規避者投資。
積極的讀者,應該關掉電視,忘掉戰事與疫情,尋找原料股與低估的加工股。保守的,則要更勤勞些,挑這些不會倒、有賺錢、能配息、股價不會漲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