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編按:受到美國總統川普汽車關稅重拳波及,鴻海(2317)周五(3/28)盤中跌破160元關卡,最低來到155元,跌幅逾3%。外資更連日賣超,光3/27就重砍鴻海3.3萬張。鴻海跌破160元關卡,市場對鴻海的投資看法也逐漸轉變,從「能否回到兩百元」,變成「股價是否將要做頭」,一名網友哀喊「去年賺了600多萬,今年大概都吐回去了」。還有鴻準(2354)跌回到前平台整理區間能買嗎?投資人應該考慮到那些要素呢?
(本文首刊於3/27)
百萬股民心死!鴻海(2317)股價是否將要做頭?
鴻海股價在去年一度來到高點234.5元,但隨著市場開始質疑AI伺服器的成長動能,鴻海(2317)近期股價持續走低。
3/27再度跌至160元,股價回測去年(2024/8/6)的大量低點160元,技術面已岌岌可危。市場對鴻海的投資看法也逐漸轉變,從「能否回到兩百元」,變成「股價是否將要做頭」。
鴻準(2354)財報利空,股價崩跌
除了鴻海,集團旗下的鴻準(2354)也是近期散戶的重災區。
該公司在去年一度受惠於Switch 2備貨題材與打入輝達供應鏈的雙重利多,帶動營收大幅成長。
2024年第四季營收相較2023年同期成長了175%,股價也一度逼近百元大關,最高來到99.9元。
然而,在2024年第四季財報公布後,鴻準的毛利率僅4.02%、營益率僅1.74%,與2023年第四季的毛利率12.2%、營益率2.6%相比,呈現大幅衰退,市場信心受到重創,使股價從高點99.9元一路跌至3月27日的67.1元。
鴻海跌破160元關卡怎麼辦?鴻準能否止跌回穩?3大關鍵
鴻海跌破160元關卡怎麼辦?鴻準跌回到前平台整理區間能買嗎?投資人應該考慮到那些要素呢?
1. 鴻海赴美設廠是否能改善基本面,還是反而成為負擔?
近年來,鴻海持續擴大美國製造布局,從威斯康辛州到最新的德州投資案,都是為了回應美國政策環境與關鍵客戶(如蘋果、NVIDIA)對在地供應的要求。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去年表示:過去幾年已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當地布局,自2021年重新簽署投資協議以來,集團在當地的總投資已達 10億美元。截至目前,僱用人數成長40%,威州廠營收年增達140%。
鴻海試圖藉此重新定位美國基地的戰略價值,至於最新一筆投資,則是由子公司 Ingrasys Technology USA Inc. 出面,於德州休士頓購置 86.34英畝土地與逾100萬平方英尺廠房,總金額達 1.42億美元(約新台幣47億元),目的在擴充AI伺服器產線、服務美系客戶。
儘管這些投資案在當地享有一定程度的稅賦減免、土地優惠與基礎建設補貼,但投資人仍須謹慎看待這類補助對整體獲利的實質幫助。
美國製造整體成本結構偏高,高人工、高稅負與長期運營成本難以避免,補貼往往只是階段性誘因,無法長期抵銷壓力。
更關鍵的是,鴻海目前的財務體質仍屬「薄利型」結構,2024 年毛利率僅 6.25%、營益率 2.92%,即便營收成長,若無法有效拉升毛利率與獲利能力,這些投資最終可能只是增加營收規模,卻對EPS與股東報酬率貢獻有限,甚至成為財務槓桿壓力來源。
長期來看,赴美投資建立信任,將成為鴻海的真正回報
雖然鴻海赴美設廠的短期財務效益仍有變數,但投資人也應從更高層次去看待這項布局的戰略意涵。
以鴻海目前的資本結構與現金流狀況來看,赴美投資,對整體營運並不構成財務壓力。這類擴張屬於「可承擔」的策略支出。
更重要的是,這類地緣性投資的本質,並不只是為了短線毛利或產能調配,而是在替未來的合作關係「買下信任」。
面對美國政府強調供應鏈在地化,以及蘋果、輝達等核心客戶對製造安全與政治穩定的高度敏感,鴻海願意率先落地、承擔成本,無疑在供應鏈中強化了其不可替代性。
從這個角度看,赴美設廠雖然短期拉高成本,但中長期可能有助於穩定訂單、提高談判力,對鴻海整體競爭力與全球定位仍具有正面意義。
2. 地緣政治風險是否進一步升溫?
近期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海議題再度升溫,企業選邊站的問題,將逐漸浮現,加上川普政府對中強硬立場延續,美中科技與貿易戰有再度升高的可能。
身為供應鏈核心廠商的鴻海、鴻準勢必會首當其衝,即使鴻海全球均有佈局,但地緣政治風險仍不可忽視。
3. 毛利率與營益率是否見底反彈,還是仍在下修循環?
營收創高 ≠ 基本面改善,投資人要看對指標。
從鴻準2024年第四季財報來看,毛利率與營益率皆出現明顯下滑,顯示即便營收創高,也未能有效轉化為實質獲利。
若未來幾季的獲利指標無法穩定回升,甚至持續惡化,不僅將削弱市場對基本面的信心,也可能使技術面上的平台或支撐位置失守,進而引發本益比與估值的全面重估。
關稅+地緣政治風險+AI伺服器拉貨動能疑慮 三重夾擊
鴻海方面,除了面臨貿易戰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夾擊,投資人也需留意 AI 伺服器所帶來的毛利率提升空間恐怕有限。
在去年多家廠商陸續加入 AI 伺服器供應鏈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未來恐怕出現削價競爭的壓力。
雖然目前市場普遍仍認為 AI 晶片與伺服器的需求持續強勁,尤其在輝達等大廠財報帶動下,短期訂單動能依然可觀,但近期相關個股股價表現卻普遍疲弱,反映出市場對 AI 投資是否過熱、產能是否超前需求的潛在疑慮。
部分法人與產業高層也已警示,AI 產業可能存在泡沫化風險,尤其是在資本投入過快、商業應用尚未完全兌現的情況下。
AI題材的確具備長期發展潛力,但在代工模式中,規模成長並不一定能轉化為獲利改善。
當前市場對AI伺服器代工的熱情,容易讓人忽略基本面中最重要的部分——毛利與營益率的真實變化。
投資人不能只看「營收創高」、「訂單爆量」這類新聞標題,更應緊盯財報數字所透露的訊號。否則在營收走高、股價反應熱絡之後,若獲利能力遲遲未改善,接下來的修正期可能來得比想像更快。
這樣的風險在鴻準身上已逐步顯現,而相較之下,鴻海在營收規模、客戶結構與資本穩定性方面仍具備相對優勢。
鴻海2024年已繳出每股盈餘11.01元的成績,市場對其今年的獲利表現仍維持審慎樂觀。
雖然毛利率與營益率的成長幅度可能不如預期,但整體獲利趨勢仍朝正向發展。
以目前市場給予的本益比水準來看,股價在當前區間具備一定程度的支撐。
雖160元關卡難以撐住,甚至短期進一步修正,但只要基本面未出現改變,鴻海仍可視為全年具備追蹤價值的長期績優股之一。
延伸閱讀:現在賣掉鴻海(2317)、廣達(2382)就變韭菜了?1理由,美股台股4月高機率聯手大漲...老手點出「長線甜甜價」
本文獲「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鴻海回測關鍵價,AI風險顯現!鴻海、鴻準未來怎麼看?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