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積電(2330)今年首度於美國召開董事會後,就有法人示警,儘管在董事會上沒有通過什麼特殊的議案,但還是要觀察後續美國政府的可能動作。
近日,外媒果然傳出台積電(2330)和博通可能各自收購英特爾的晶圓代工與晶片設計部門的訊息。究竟台積電與英特爾的合作還有哪些可能性?
台積電、英特爾還沒決定是否合作,台積電股價陷入橫盤整理
台積電與英特爾之間是否合作,引發各界關注,由於市場擔憂後續發展,讓台積電近日股價陷入震盪橫盤整理,反觀英特爾股價今年來已大漲近3成。
談到現階段全球的半導體產業競賽,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暨日本中心副主任江泰槿分析,半導體產業的進步需要各國依照所長進行分工與合作,非由單一國家主導、壟斷或是削價競爭可以達成的。
「台灣憑藉完整的產業聚落、領先的技術實力及優秀人才,特別是在先進製程領域佔有超過9成的全球市占率,展現無可取代的戰略價值,此優勢不僅強化了台灣在國際經貿談判中的籌碼,更為深化與民主陣營國家的產業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江泰槿這樣說明。
不過,也因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戰略地位浮現,讓狂人美國總統川普的警報大響。
美國政府態度明確:要整個台積電變美國一部分
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松興就直言,台積電對美國來說,已經不只是企業,而是關乎國家安全與科技戰略的核心資產,「美國政府的態度很明確,他們要的不只是台積電赴美設廠,而是希望整個台積電都變成美國的一部分,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掌控半導體供應鏈的主導權。」
為了因應川普2.0時代可能引發的全球經濟秩序重組中,台灣在2月舉辦國安高層會議後提出「立足台灣,布局全球」的經貿戰略願景,並積極推動「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
市場盛傳5種台積電、英特爾的可能合作版本
但在倡議發酵前,市場已經盛傳5種台積電與英特爾的可能合作版本,包括為英特爾美國廠成立子公司且台積電入股成為小股東、加強亞利桑那州廠投資、台積電為大股東並與英特爾美國廠成立合資企業、直接投資英特爾,以及加速原有亞利桑那州廠投資規劃。
法人推估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情境
可能情境 |
發生機率 |
為英特爾美國廠成立子公司且台積電入股成為小股東 |
35%~40% |
加強亞利桑那州廠投資 |
30%以下 |
與英特爾美國廠及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同設合資企業,台積電當最大股東 |
15%~20% |
直接投資英特爾 |
10%以下 |
加速原有亞利桑那廠投資規劃 |
5%以下 |
資料來源:元大投顧預估。
最有可能成真的情境是它!發生機率約35%~40%
根據元大投顧研究團隊的推估,由於英特爾有為美國政府生產國防與航太相關產品,美國政府會希望英特爾取得新合資企業的主要持股,預估英特爾將以其現有技術與廠房獲得40%持股,台積電將透過其生產技術與IP授權持股約 30%,其餘股權則由重要美國Fabless客戶持有。
為英特爾美國廠成立子公司且台積電入股成為小股東,這是元大投顧認為最有可能成真的情境,發生機率約35%~40%。
發生機率約30%的情境,則為台積電加強亞利桑那廠的投資。元大投顧預估,台積電可能增加在美國的投資金額,並宣布後續4廠(可能為A16以下製程)與先進封裝廠(主要為CoWoS與SOIC)的相關規劃。
這些投資既能滿足輝達、AMD 及博通等美國客戶需求,也能達成美國政府的要求。
第3種情境,發生機率則為15%~20%,也就是由英特爾美國廠及台積亞利桑那廠共同設立合資企業,且台積電為最大股東。
想解決英特爾製造部門窘境,必然需要台積電助其提升良率
元大投顧分析,美國政府若想解決英特爾製造部門的尷尬處境,必然需要台積電的協助以提升其良率。因此,一個方案是由台積電取得新合資企業(其中包含英特爾之美國廠及台積電之亞利桑那廠)的主要持股(約50%),以交換台積電提供技術與IP授權,使合資企業能夠受惠台積的IP與生產技術。
而英特爾將以現有製造部門獲得合資企業的3成到4成股權,輝達、AMD、高通或博通等美國Fabless公司則持有剩餘股權。只是,元大投顧認為,此情況發生的機率相當低,因爲美國政府不會希望由一間外國企業掌握美國主要晶圓製造產能。
第4,則是投資英特爾。對台積電來說僅從財務角度考量最簡單的做法即投資英特爾,因不會牽涉任何技術或IP授權問題。只是美國政府恐怕不會認同這種做法。
最後,則是對台積電來說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增加在美國的半導體生產或投資以提升就業率,加速原有於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規劃,以符合美國政府增加在美國的半導體生產或投資,以提升就業率的最終目的。不過,元大投顧分析,此情況發生的機率小於5%。
若兩家成立合資公司,長期來說對台積電有負面影響
元大投顧最後提醒投資人,不管台積電是大股東或小股東,若是最終發生台積電與英特爾成立合資公司,牽涉IP授權的情況,來自英特爾的競爭加劇,長期來說對台積電將有負面影響,因為英特爾產品良率長期來說可能逐步改善,接著引發部分投資人擔憂外包給台積電的比例可能降低,以及美國客戶可能有更多誘因下單給英特爾。
至於最終劇情的走向為何,考量相關的複雜情況及有數家公司牽涉其中,元大投顧預估,各方皆將需要時間進一步討論,可能須等1~2個月後才能看到最終結果。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