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減碳風,2050年目標是零碳排,台灣近年來也積極推動綠能。謝金河在《數字台灣》中邀請經營水上型太陽能浮力系統的旭東環保(1343)董事長董基旭及台灣大學教授藍崇文分享綠電未來。
成立於1995年的旭東環保,是全球太陽能浮力系統市占第3的製造商。公司經歷長年經營虧損,今年轉虧為盈,上半年EPS 3.62元,股價從30幾元大漲到123.5元,正是經營浮動式太陽光電板有成。
謝金河表示,太陽能光電未來相當看好,發電量可以從現在的10%成長到30%,成長空間會比大家想像中的還要大很多。董基旭笑道:「到時候可能台灣就不缺電了。」
近幾年台灣熱衷發展離岸風電,目前有374支風電機。謝金河指出,離岸風力發電日本大概7支,南韓最近才會有第一支,「台灣把未來的綠能往海上發展是非常明朗的道路。」
陸地型太陽光電板因為有與民爭利的爭議,加上弊案頻傳,往海上發展成為最寬闊的方向。旭東環保是台灣最早往海上經營太陽光電板的業者。
陸地型太陽光電 土地爭議大
今年8月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報告指出,目前台灣電力,燃氣占40%、燃煤40%、再生能源約10.5%。在2025年要成長到15%的目標,並希望2030能夠增加為25%。
謝金河說明:「太陽光電裝置為13.62GW,政府的目標是55 GW,還有很大的發展的空間。」
台灣大學教授藍崇文指出,在蔡英文政府執政的8年時間,在太陽光電做出很大的成績。但陸地型太陽光電最大的困難在於土地問題,尤其國有地爭議很大,目前太陽光電約發電13.6 GW,其中的8 GW是屋頂,土地不到6 GW。
他認為,台灣未來要發展太陽光電,先鼓勵家家戶戶屋頂先安裝,「家家戶戶屋頂如果裝了,台灣至少有10 GW的潛力。」
圖/取自《數字台灣》
日本發展海上太陽光電 找上旭東環保
謝金河今年留意到旭東環保在海上的浮式太陽光電板的成績,「2年前台灣在流行屋頂型和地面型太陽光電板時,我一直在懷疑旭東系統的浮式光電板到底可不可行?今年股價能夠上100多元,已經找到利基發展的空間,就是太陽光電產業。」
董基旭解釋,水面型太陽光電全世界最早是在2010年發展,因為很多用電大國,「該做路上的都已經快要飽和了」,「2011年日本經歷311海嘯,關閉核電廠,想要發展綠能,找上了3個國家的業者,法國、日本、台灣,就是我們公司。」
他表示,旭東環保會發展海上太陽能,源於公司在1999年開始做海上箱網,目前是全球第3大。
因為88風災,屏東縣曹啟鴻縣長找上他,「當時有很多的地方的魚塭被淹了,他想發展水面型(太陽能),公司那時候是99%外銷,只有1%內銷,他和我討論,國際上聽說好像有這個東西;我在做海做那麼久,就答應了,進行研發,大概6個月就成功。」
那是2010年,因為某些原因台灣後來沒有用,直到2011年日本邀他去香川縣,「測試一年效果很好,發電效率高,而且颱風也不怕,就有政策性的去推行,這是浮動式太陽光電起來最大的原因。」
他說明,在日本做的時候,連法規都沒有,「日本政府找我們3家業者訂定法規。」
圖/取自《數字台灣》
大海最有潛力 旭東環保最早進入海洋
這件事引起世界銀行的注意,2014年委託新加坡太陽能研究機構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調查全世界只要把人工湖庫的10%拿來做浮動式太陽光電,可以到達4040GW,是相當的大。」
謝金河補充,水面式有幾種,如桃園的埤塘,也有類似像日月潭湖泊,以及大海,他請教董基旭,不同的水面型態,到底誰最有潛力?
董基旭指出,目前仍然是大海最有潛力,旭東環保也是全世界最早進入海洋的業者。另外,早在2018年歐洲想要發展海上太陽光電,找了4個團隊,分別是:荷蘭、葡萄牙、比利時,另外一家是旭東環保,「我們本來是應該是歐洲隊。」
屏東佳冬外海測試 台灣未來也有浮動式太陽光電
他說明,全世界第一套浮動式太陽光電標準旭東環保有參與,「經濟部覺得這個技術難得,希望我留在台灣,帶動台灣相關產業,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在組裝外圍堰浮台,90%幾的模組都是台灣製的。」
「浮台結構是結合台塑公司,安集開發海上專用的太陽能模組,目前測試起來是不錯。」他強調:「我們做的模組和一般不一樣,一般模組在海裡測試過大概5000小時就掛了,這是很特殊的技術。」
「變電的部分是跟華城合作,這一次的測試包括跟華城裝了很多的senser,去看跟地震波產生的波形波浪是不是能夠適用,不能夠適用可能要標準局另訂定標準。」
旭東環保將案場放在屏東佳冬外海,是全世界最大的規模的海上太陽光電之一,「第一期不發電,最主要是要測試服務台跟太陽能模組等,再看將來是不是能夠再用海上。」
董基旭指出,依照國際的研究,海上太陽光電只要在經濟海域內,就能夠滿足所有全球人口,「按照國際研究機構的研究,2026年浮動式太陽能是4.81GW,成長到2030年是30GW,複合式成長50%。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2026年以後,離岸式浮動式太陽光電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