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名言:「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除了提醒投資人反向思考,更顯示情緒如何左右交易決策。其中,行為經濟學便是研究人類的交易心理、各式經濟活動的重要顯學,究竟如何不受到情緒過度影響,以至於做出不理性決策,造成重大虧損?
剛畢業就賠百萬 認清2關鍵財富才能增加
「我剛畢業就賠了100萬!」交易心理教練鮪爸道出自己走上鑽研交易心理變化的原因。他回憶,大學因就讀國防大學有給薪、存了一筆錢,加上融資就有將近100萬元。因投資時虧損了3到6個月,為了想把錢賺回來,當時還借出軍中貸款,操作自己不熟悉的選擇權,一個月後資金歸零。
經歷兩次虧損,鮪爸才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在交易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發現原來他受過去家庭背景影響,過度渴望賺錢,雖然不至於凹單,卻在不自覺投入自己可負荷的金額,最後心理崩潰。一如《非理性效應》書中作者丹尼爾.克羅斯比所述,他也認為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期待」是財富增長的關鍵。
「心理狀態」是指在交易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情緒和反應,例如:當市場大幅上漲時,投資者容易感到興奮和貪婪,進而下單超過預期部位;而當市場下跌時,則可能因恐懼而賣掉不該賣的股票。這些情緒直接影響到交易的執行力和決策質量。
「心理期待」則關乎投資者對交易所希望達成的目標。無論是儲備頭期款、教育基金,還是希望通過交易實現財務自由,這些期待都會影響槓桿使用和資金管理。鮪爸指出,只有在充分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期待後,投資者才能夠更好地執行交易策略和進行風險管理。
投資心理受原生家庭影響 專注投資條件不恐慌
只是鮪爸不諱言,投資人的金錢價值觀,受過去環境、父母、教育等影響,例如:父母耳提面命要存錢,長大後也較不會把握好的投資機會;假設父母較具有賭博性格、偏好高風險,則可能導致過度追求金錢,對槓桿和風險的管理出現偏差。
當投資者因為看到他人獲利而盲目擴大槓桿,最終可能導致心理崩潰和資本損失。因此,了解在金錢這條路上所追求的真實目標尤其重要,自己究竟渴望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抑或追求更高的社會價值或自我實現。
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與期待後,接著據此設定投資框架、SOP,如此一來,就不容易被漫天飛舞的消息牽動,或經常困惑於「是否可以買進」,而能夠根據自身條件進出。「所以『現在能不能買』是假議題!」
掌握投資決策對交易負責 釐清自己適合當沖或長期投資
鮪爸進一步提到,經常問可否買進的投資人,是將對自己的決策交易責任交給他人,因為當虧損發生,就會認為是對方不夠準確、提供錯誤資訊,卻沒有將責任掌握在自己手中。鮪爸提醒,投資者應該對自己的交易負責,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財務命運。
另外一個重要心態,則要了解自己可以承受的虧損程度與頻率。他將虧損區分為「高強度、低頻率」與「低強度、高頻率」,舉例來說,若是有鴕鳥心態,不想看見負報酬,等到有一天虧損擴大為負40%時才處理,則是屬於無法承受低強度、高頻率虧損的人,那麼就不適合做當沖;反之亦然。
延伸聆聽
中鋼持有10餘年、0056漲多想賣…先問自己3個問題,學會斷捨離賺更多!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非理性效應》